|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
|
|
字号: 大
中
小
2011-5-14 9:04:31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从白河县城往南,几十公里外是卡子镇,高山耸峙,地势险要。继续沿公路向南往竹山、竹溪方向的话,高山之颠就是两省之间重要的地标界岭垭,也就是龚德亮先生所言的竹山境内“楚长城”的东沿。我们没有走公路,而是沿乡间小道继续向东再折南,一路打听一个叫东坝的小山村,目的是寻访一本据说记载了修筑“楚长城”细节的民间古书。白河县县志办主任艾文仲先生告诉我们,这个东坝村的一户人家,收藏了一本叫做《东坝风土人情记》的古书,成于清光绪末年,记载了修筑所谓“楚长城”的细节。该书作者黄弼臣,原是清朝政府的河南西平县知县,后告老还乡回到这个东坝村。黄知县和很多老式官僚一样,有写作的习惯,这本记录家乡风物的个人资料,现在成为一份难得的“楚长城”史料。刚下过雨,道路崎岖难行到令人厌烦,不由抱怨,这老知县也真顽固,当过官也见过世面,为何非要回到这僻远所在?说热爱家乡吧,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继续走,却发现这大山深处人烟并不稀少,沿途一些巨大的老宅子,华美到令人惊叹。一打听,原来这一带正是陕鄂间的一条重要的故道所在。甚至直到解放后,在没有修通经过界岭的公路以前,这里还是交通要道。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老知县生活的那个时代。我们轻浮了。不知不觉就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走错了好几个村子,终于在卡子镇月星村大南沟的东坝,找到了那户人家时,都有点精疲力竭。让人沮丧的是,艾文仲先生所说的古书收藏者钱静民女士,几年前已经去世。那本古书,就是她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丈夫黄继远的祖上传下来的。老太太不在了,那么古书何在?我们急于知道那本古书的下落,钱女士的孙女正在山上打猪草,她说:奶奶去世后,这本书就被远在河南的六伯借去了,一直没有还回来。她确认了这本《东坝风土人情记》的确存在,说:“小时候还看过这本书的,手抄的,全是古文,不怎么看得明白……” 艾文仲先生一直对县里没有收藏到这份珍贵史料很遗憾,他说,“多么珍贵的一份史料啊……”好在多年前,他以每抄写一天付20元钱的代价,抄录了一部分内容。这份史料,使艾先生更加坚信这些秦楚边墙并非“楚长城”,而是防御白莲教起义的工事,他称之为“陕鄂边界古长城”。 艾文仲:并非“楚长城” 艾先生说,在《东坝风土人情记》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咸丰)八年陕抚英饬与湖北交界之处筑土当城,委兴安府知府林同县官程佩琳由红石河至东坝等处勘档城基,东沟垴谕我二伯及(黄)光藻监修,大南沟垴则鲁启珠(监修),黄土岭则(黄)望群(监修)。” 艾文仲先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自二十年前编修县志时,便对“楚长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记者详细论述说,这本古书及众多史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清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义军占领了竹山县城,并试图进入白河县。次年八月,白莲教军高均清部由竹山县进入白河县南,与清军将领丰伸布(西安右翼副都统)战于双河口罗裙坡,教军大胜。嘉庆四年(1799年),教军再次由竹山县进入白河县,聚白河、旬阳一带活动。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至次年九月,白莲教军6次由竹山县进入白河境内,活动于南部及西部边界。这几年, 凡教军过境、活动的地方,富户迁逃,平民有的躲避,有的入伙,清廷官军及地方官员惊恐不已。在这种情势下,当时的地方政府,自然要考虑防御教军的入境问题。白河知县严一青在此背景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已开始“劝令民间自备口粮,自行团练”。“卑县三十六乡,居民八千余户,团练乡勇亦八千余人,有事则分守卡隘,无事则撤令归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严一青觉得“乡勇本系农愚,虽经操演,然遇贼不免胆怯,即施放枪炮,犹不免有心惊手颤之虞”(嘉庆六年版《白河县志》)。所以,严一青认为“惟凭高据险或有恃,得以无恐”。他便与县内绅士、堡总商议,沿县南与竹山县交界的东界岭(黄龙洞至郧县木瓜沟垴)、南界岭(黄龙洞至子母树垭)、西界岭(与旬阳县交界的五条岭)修筑三道边墙。绅耆、堡总一致赞同这一主张。资金靠捐款筹集,人力则“计丁出夫”,修筑边墙。据史料记载,这些边墙修筑之法是“垒石为堵,无石之处,始用土筑,俱上为堵堞,下削城身,高或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其间有大路之处,俱修城门,以通出入,小路僻径概行挖断,惟希筑城之后,当可用心固守,以保无虞”。艾先生说,嘉庆五年动工修筑的边墙,并没有完全挡住白莲军的进入,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黄衮被教军杀戮便是例证。当时,白莲教军仍频频活动于白河境内,边墙工程遂被弃置。咸丰年间之所以又修“土当城”,是因太平军已抵白河邻县郧西、竹山县境内。据志书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上任的知县程佩琳(安徽婺源县人)又饬令复修“土当城”。这本民间的《东坝风土人情记》记录的就是当时的一些具体细节。尤为重要的是,书中的记载,与艾先生考察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艾文仲先生认为:“这清清楚楚说明了,竹山、白河边界的这段城垣,只能是白河县当时的边墙,是对竹山一侧的防御工事,而决不是楚长城。” 清朝修筑“陕鄂挡墙”的一些细节 据艾文仲先生考证,当时的具体情况是:自嘉庆五年(1800年)四月二十日起至七月中旬,白河县南界岭阳坡至子母树垭三十余华里业已告竣,其南岔沟垴、小白石河、黑龙观、黄龙洞这段八十余华里,这时已修十之四五。当时预计九十月间可一律完竣,实际情况是,东坝至黄龙洞一段,直到咸丰八年才完竣。东界岭一段(白河县与郧县交界处)当时未修,原因是“事关隔省越境,难以办理,卑县民人断不肯隔数十里之远,而代兴数十万之工”。严一青曾敦促郧县耆民妥为商议,但因“新遭贼匪窜扰之后,又年岁不丰,米价昂贵,郧民俱有畏难之意”,故未兴工。西界岭(白河与旬阳县交界的五条岭)因“旬阳所属地方,该处居民恐碍禾苗未许动作”,亦未兴工。关于这段历史事实,《旬阳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嘉庆六年(1801年),白莲教义军高二部自洵阳北渡汉江,转入商洛山区。二月,严如煜任洵阳县知县,针对白莲教义军流动作战的弱点,厉行“坚壁清野”,择险要之地筑寨堡,组织乡勇且耕且守且战,给义军作战造成困难。五月,修筑蜀河石堡,数月告竣。六月,严如煜率乡勇与提督杨遇春夹击义军张天伦等七部一万余人于县西青山寨,义军损失惨重。湖北白莲教义军一部在蜀河口与清军鏖战,义军两千余人牺牲,首领王祥、方孝德阵亡……当时的兴安(安康)知府周光裕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还在汉江边的蜀河古镇留下过一块《创建蜀河石堡碑记》:“堡周围四百余丈,土筑石zhou(生僻字:上秋,下瓦)”,插地四尺,外高一丈八尺,基厚盈寻,顶厚减寻之二,女墙半寻,疏为五门,墙橹备具……” 清朝退休知县黄弼臣在家乡白河写作的这本《东坝风土人情记》里,记载的这段清代“边墙”,百年之后的今天是个什么样子?记者访问当地村民,都说这些年毁的很厉害,越来越少了。有的是因为自然风化,有的是砌了田埂什么的,还有的是猎人们打猎撵山,将城墙上的石头推下山驱赶林中野兽时破坏的……再问当地村民对这段“土挡城”何时修建的说法?众人却没有艾先生那般肯定。有的讲“听父亲说,我爷爷就修过……有百十年吧”,按时间推算也就是清朝;也有的言“有的地段修得早,有的地段只不过百十年”;还有人说是朱元璋修的;更有人说秦始皇修的……仍然莫衷一是。
编辑:秦人
|
|
|
|
|
|
|
图片热点 |
|
<%
Set rsKind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k = "Select top 7 * from ziyuan_content where classid in (Select classid From Ziyuan_Classname Where classcname='景点介绍') order by id desc"
rsKind.open sqlk,conn,1,1%>
<%WHILE not rsKind.eof%>
|
<%
rsKind.Movenext
Wend
rsKind.close
Set rsKind = nothin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