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刺绣是一种集观赏与实用价值于一身的民间手工艺术。她在美化生活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和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各种民间活动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理念,渊源流长数千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关中平原东北部的澄城县是这种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这里自秦汉时始设县邑,境内沟壑纵横,宜牧宜农,老百姓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这里民风淳朴,澄城人被称为“澄城老哥”,更是彰显出澄城人重情信义的禀性,农业耕种历史的沉淀为澄城刺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澄城刺绣打上了深厚的农耕文明的烙印。
澄城刺绣的绣品种类非常繁多,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四十余种。生活中应用比较多的有:枕顶、被面、鞋垫、围裙等十余种。走进一户澄城普通家庭,你会发现像是走进了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绣在枕顶上、被面上的“花好月圆”、“龙凤呈祥”,绣在围裙上、信插上的“风穿牡丹”和四季花草图,让你目不暇接。如果有幸,前些年的嫁妆,绣有“鱼戏莲”的云肩、“鱼莲变娃”的裹肚。更有寓意老人长寿的松柏、仙鹤,为企盼儿子长大后功名富贵绣的“五子登科”“官上加官”马夹,为护佑孙子、外孙健康成长的“布老虎”。
澄城刺绣的基本特征是针工细腻,花行简洁大方,颜色搭配和谐大气,想象奇异丰富,构图充实饱满,没有大红大绿的渲染,而是淡雅适度,清秀劲拔,显得活灵活现,图饰题材内容广泛,施针用线和配色不拘一格,以服务于各种主题之需。
今年84岁高龄的赵春苗老人是仅存的几位澄城刺绣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擅长绣花草,作品颜色鲜艳夺目,花行简洁大方。88岁的杨白秀老人,能画能绣,她画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绣花针工细腻,颜色搭配和谐。由于力不从心,她们现在只能绣一些鞋垫之类的小玩艺儿。澄城刺绣正因机器绣品冲击和从事刺绣的人年事增大而面临传承断代的局面,默默无闻的澄城刺绣凸显出她的珍贵来。
前一阵,广东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的教授来了,一双普通的鞋垫给出二三十块钱,好一点的给出到五六十块钱。陕西省美术馆、艺术馆收藏几件清末、民国流下来的绣品也给出了一千元以上的不菲价格。澄城县文化馆的负责人吴来宝说,人家看中的不仅是澄城刺绣敦厚、含蓄、以理节情的美术价值,更看重的是澄城刺绣透射出的那一股子珍贵的民族艺术气质,浓烈的乡土气息,质朴的艺术精神。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