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旬邑县社会生活民俗(2)
2011-11-8 19:30:4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添岁数钱:新娘拿出所带现金,由男方家负责添足添长。
    立筵:新娘一番打扮后,与新郎一起走向棚下或大厅,举行结婚仪式,向正在饮宴的宾客叩头致谢。
    谢媒:席间由傧相宣布送给媒人的谢礼。
    揭碗:新郎新娘去厨房,各自在扣着的一溜碗中各揭两个,看下面是米还是油、盐、肉、菜,以象征往后不缺油盐米面或肉菜。
    送新客:宴席后,由傧相端菜提酒,陪男方家长前往新客人的歇处,商议新媳妇遨对月接送的时间。之后,男方家在唢呐声中,将客人送至村口作揖惜别。
    闹洞房:新婚之夜,洞房点长明灯,众人戏闹洞房,本县民间俗称“耍房”。新娘得给男客点烟,给小孩吃糖果。并按闹者的意见,说笑话,与新郎对歌,做一些夫妻间的动作。有的地区闹房后新娘要给新郎亲自动手穿靸脚鞋,男方的嫂子要撒帐(将核桃、枣、花生、谷、豆等物从窗口撒进炕上)、铺红(以红布铺在炕中间),天亮时做开门汤(给新郎新娘的早点)。这天晚上姐夫同新女婿的好友“听房”,探听新婚夫妇的动静。
    做三天面:婚后第三天,新娘入厨,做面条让众人品尝,以示做饭手艺好坏。
    回门:新婚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新郎受到热情款待,当天下午一同返回。
    遨对月:在结婚的头一个月,从回门那天算起,新娘在婆家住几天,再回娘家住上相等的天数。如在双方家里各住八天,则有“八对八,两家发”的说法;如果是九天,则有“九对九,两家有”的说法,来往皆由娘家父亲、兄弟、或舅父、姐夫接送,婆家对接送者盛情款待。
    2.丧葬
    (1)葬礼
    送终:病人临终之际,家属子女守侯身旁听遗嘱,为死者梳洗、剃头、净脚、更衣。断气后设置灵床停尸,烧“黄昏纸”,脸蒙纸称“盖脸纸”,手拿馍谓之“打狗馍”,旁放面条一碗,用筷子挑起,谓之“过桥面”,脚下点一盏灯,为死者去阴间照明,逮一只白公鸡“守灵”。这时子女穿白戴孝,焚香纸致哀。
    设灵:停尸之后,靠灵床设帏,帏前置一方桌,桌上供菜碟献饭、干鲜果品,以及烛台、香筒、香炉、酒壶,上方正中置灵牌,两旁挂对联,中间悬门帘吊纸。
    请阴阳:设灵后,派人分头去请阴阳勾穴,推算出殃日期,打墓、开纸讣,纸讣上写清死者生卒年月日及葬期,张贴在宅院大门。
    报丧:请阴阳的同时,立即派人把死讯告知亲友。旧时报丧者头戴孝布,手执一把雨伞,到亲友家门口,合拢伞口,放在门外,意即把死者阴魂收进其中,不致跟随报丧者进入家门,给亲友家带来灾害。报丧者进门要给灶爷磕头,怕亡灵冲了神灵,还要给年老人磕头,给死者免罪。外家是报丧的主要对象,须由孝子亲往,如果一次请不来,要三番五次去请,直至到家为止。
    祭奠:出殡的前一天黄昏开始祭奠,请乐人,备酒席。亲友送来香表、火纸、金斗银柜、童男童女。对吊唁者皆发白孝帽以示哀悼,孝子拿柳棍上缠白纸的“哭丧棒”在灵旁跪哭,给吊者还礼。晚上给死者迎献饭,之后,死者的子、女、侄、媳、亲戚、朋友点曲子让吹鼓手奏乐,慰籍死者亡灵,俗称“吵祭”,直到天亮。
    请主:请主与祭奠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形式上更隆重烦琐,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迎纸结束后进行。唢呐带路,众孝子列队去墓地行招魂礼,请死者已故的亲属入堂陪祭。
    入殓:夜半将棺木抬起,垫高,举尸入棺,以备天明出殡,入殓时门窗紧闭,不能有一点响动,不得哭泣,然后盖棺封口,俗称合龙口。
    出殡:安葬之日清晨,村人将棺柩移出大门,绑以龙杠(早期有的放入棺轿内),小头在前,大头在后(唯赤道乡魏洛村大头在前,小头在后),由八人抬运。起灵时死者长子摔碎丧期专作化纸用的“纸盆”。整个送灵队伍由傧相高喊指挥,乐队在前吹打,纸人、纸马、斗柜、幡旗等仪仗队排列紧随,众孝子在棺前“扯纤”,引棺柩徐徐而行,一路大哭,每遇十字路口必磕头化纸。
    安葬:灵柩一到墓地,死者长子先扫墓室,在墓内置放祭器祭品,点燃香烛,再由众人移棺入墓,墓门封好后,由死者儿子化过纸钱,村人便铲土掩埋,最后堆成鱼脊形墓堆。填土时,一人在坟土中撒种五谷,孝子不断向铲土者磕头致谢。
    出殃:是人们意为死者魂灵归阴的模糊观念。具体时间是以阴阳先生掐算为准的,出殃时凡有生命之物都得回避。
    打怕怕:死者葬后的每天傍晚,家人去坟地堆火,连续数日乃至一月。土桥塬于葬后第三天傍晚去坟地烧化纸钱且呼喊死者。有说是给死者壮胆,有说是畏吓野兽,使其不敢前来掘坟。
    禳院:埋葬后第三天晌午,孝子拄上哭丧棒,担着饭,去坟头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意即给死者新宅禳院,然后吃饭,自制一把筷子,吃毕则扔,哭丧棒插在坟头。
    (2)祭礼
    小祭
    祭七:安葬后,丧家根据阴阳先生所开的七单每隔七天都要上坟烧纸,共七次。孝子穿白戴孝,出嫁的女儿要用纸糊衣服被褥,在坟上火化。
    百日:死后一百天,再烧纸化丧,举行祭奠仪式。表示子孙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亲朋相聚,告慰亡灵。
    大祭
    每到死者去逝的日子,还要举行祭奠仪式,表示纪念。共三次,分别叫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每逢周年,孝子都得请亲戚朋友、执客傧相,买酒杀牲,定作纸扎,动乐祭奠。三年之内,过节时孝子白孝缠头,白衣白鞋。清明、冬至、十月一、除夕、过年都要祭奠。过年门上帖白色黄色对联。
    3.喜庆
    (1)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月叫“满月”。旬邑人对婴儿“满月”十分重视,因新生婴儿给年轻的父母和年老的祖父母带来了欣慰和希望,大家心中高兴,借此庆贺、热闹一番。亲友都要登门祝贺,主家设宴招待宾客。此举就叫“过满月”,旧时叫“喝喜酒”。
    过满月前几天,主家就开始筹备酒席。来贺喜者要带一身小孩衣物或二尺花布作为礼物,婴儿的外婆所带礼物最为贵重,一般有衣物、鞋帽、兜蓬、被褥,从头到脚要齐全。除衣物外,还要烙十个干粮,南塬土桥一带兴囫囵,意为圈住婴儿。
    这一天,宾主无分叔侄、爷孙,任意开玩笑、嬉戏;谁都可以给爷爷、婆婆脸上抹红抹黑,这叫“挂红”。此举最有趣,有时,一个“突袭”,爷爷或婆婆被抹成“关公”或桃花脸,会逗得满堂哄笑。经常是爷爷刚洗完脸,又会被抹红,有的人干脆花着脸不洗,任其笑闹。真是“孙孙过满月,爷爷心里乐;抹个红脸迎宾客,满门欢笑乐呵呵。”
    酒饭罢,众宾客要观看孩子,并送“见面礼”,多则10元20元,少则3角5角。
    (2)周岁
    新生婴儿满1岁时,年轻的父母,高寿的祖父祖母,都要为婴儿出生1周岁庆贺一番。亲友们也要登门给婴儿送衣帽、玩具、食品之类的礼物,以示祝贺。
    周岁有两件事必须做到:一叫“开眼界”,就是把婴儿抱在众宾客前,让大家轮流抱、亲吻、逗趣、赞美一番。据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多认识些人,以后孩子就不认生了,好养。二叫“抓周”,即将书本、毛笔、玩具、鞭杆、糖果放在桌上或炕上,让婴儿自己去抓拿,这是一种预测,如先抓书本,孩子将来好学;如先抓玩具,孩子将来贪玩;如先抓鞭杆,孩子将来打牛后半截。有的孩子抓起毛笔就啃,结果画成了“包公脸”,逗得宾客们捧腹大笑。
    (3)生日
    周岁过后,就叫生日。过生日又叫“爬门坎”,意思是过一岁,犹如过一道生活的“门坎”,长了一岁,高了一节,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就要有所增长。这一天,父母为孩子做些好东西吃,以示祝贺,并要教孩子一些作人的道理。
    (4)请干大
    请干大一般为单数,少则一至三人,多则十多人。有的人还要先请懂阴阳五行的人根据孩子的属相和生月时辰,推算出需要请几个姓氏的干大。如果需要请五个姓氏的人做干大,请者可根据自己平时往来关系,可请张、王、李、赵、孙姓的人,也可请其它五姓的人。有的孩子乳名叫三姓或五姓,就是根据请干大的姓氏的人数而起名的。
    请干大的姓氏人数定下后,孩子的父亲便分门上户去请。凡逢请当干大的人,一般都欣然同意。主人请时,都说清请干大仪式的具体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被请定的干大,到约定的那天,每人用红头绳挽成锁链,锁链上拴钱,钱数可大可小,多少不定,还要买一只灯笼,几颗蜡烛,带上来到要拴的干儿家中。主家要备酒席,宴请干大。吃罢酒席,到临别时,干大要看看干儿,给干儿一些钱,谓之见面礼。有的干儿家还要送给干大每人一份礼品,以示感谢。
    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日,所请的干大都要给干儿送锁锁和灯笼,叫换锁。直至干儿到13岁为止,谓之脱锁。
    (5)寿辰
    无论成人、小孩,出生日都要改善生活,俗语:“大人生日一顿面,小孩生日一个蛋”。老人一般是60岁开始过寿,以后逢70做寿,称“过好日子”。多是富家做寿庆,悬挂寿星、寿匾、寿联,亲友邻居送寿礼;拜寿时,子孙穿新衣,登堂祝拜;做寿者给未成年男女发红纸包或钞票,并设寿宴。寿宴除菜肴外,需吃长面条,称“长寿面”。平民小户一般不做寿,有做寿的,只是亲朋团聚,小酌示贺。
    建国后,寿仪从简,一般由小辈买点蛋糕、做些菜肴欢聚一餐,表示敬意;拍“合家欢”照片,留作纪念。
    (6)望木、谢木
    老人年迈,晚辈即着手备办“寿料”(棺材),也有老者自筹。一柏、二松、三杨、四柳,以棺材的用料、粗细、结构分为“四块瓦”、“三圆”、“八仙”等,做棺材的请来有名望的木匠,以好酒好烟和上等饭菜招待,其间,本族人和亲友带礼品前来祝贺,谓之“望木”。棺材做成之日,主家设宴招待木匠师傅及族人亲友、谓之“谢木”。
    五、仪表
    本县人历来重视仪表,讲究衣帽整洁,手脸干净。特别反对男不洗脸,女不梳头,斜披衣,拖拉鞋。清时,男子极爱自己的发辫,经常梳理以保持美观,民国时不留辫,经常剃头,但不得使头发留得过长。未婚女子多留单辫、双辫,60年代新媳妇讲究戴银项圈、银镯子,70年代有了烫发,80年代城镇女青年兴起戴耳环、涂脂粉、抹口红。
    六、礼仪
    本县长期以来形成的礼仪规程,大部分今仍沿习。在语言方面,偏重于吉利、柔和、祝福之语。平时,见长辈必主动上前问候,见熟人必热情招呼。习惯用语有:“干啥去”、“吃饭了么?”等,春节之后熟人必问“年过哩好?”,收麦后问“忙罢了么”或“麦子打头咋向?”,遇亲友必问“家里可好?”。特殊用语较多,老人体健自称“精神”,有病则称“不对路”、“睡倒”,病好称“起”,死亡称“殁”,埋葬称“起埋”。青年人体健称“气力壮”,夭亡称“失了事”。长得标致称“好看”,女性仪表整洁,动作麻利的称‘干数”。幼儿体壮称“胖”,忌称“肥”,体弱称“缺”,不称“瘦”,有病称“不乖”,病重称“劲大”,夭亡称“撂”或“糟踏”。
    家庭经济状况称“过活”,富户人家为“好”或“有”,称贫者“过得紧”,赤贫者称“落怜”,缺吃少穿称“恓惶”。
    爷孙、嫂弟(部分地区的姑父与内侄、姐夫与内兄弟)之间,惯开玩笑。特别是村邻中爷孙、嫂弟之间,玩笑无度。
    行为礼规方面,旧时见到久不照面的长辈,晚辈皆须跪拜,长辈进屋,晚辈须站立起来。出门问路,必须下马、停车、止步、作揖,态度谦恭,根据对方年龄称其为“大哥”、“老叔”或“老爷”,即所谓出门“低三辈”。在正式庆典场合,平辈亲友见面相互作揖,晚辈见长辈须行叩拜大礼。入他人住宅宜先搭声,忌莽撞入室。不能无故打别人家狗,否则被认为无礼和欺人;过路人求水解渴或借火抽烟,须竭力给以方便,路遇困阻者须尽力帮助。亲友、乡邻有事遇灾须全力帮扶。遇媒事说成,逢官司劝散,提倡主不欺客、长不欺幼、强不凌弱、富不贱贫。家风不佳、家教不严,为众人所卑所弃。
    宴席礼规主要有:为客者须稳重、大方、文明,不能轻浮、狂躁,更不能说出格话或有非礼之举。入席时须让辈高、年长或位尊者坐首席。婚、丧、庆、奠须让老小外家人坐上席或首席。客人用餐时不可择食,应先吃较差的饭菜。
    七、社交
    本县人重视社会交往。平时,注意与族中人和村邻搞好关系,经常走亲探宸,与其保持亲密往来。旧时还兴拈香结拜义兄弟(俗称“拈香”),结干亲(给孩子请干大),认义父义娘,认干姨妹等。“文革”中,将社会交往视为拉帮结派,搞宗派,人情世故淡化。80年代,人们重视广交朋友,尤其少数青年人更讲义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