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三原县社会新风
2011-11-8 0:53:3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一、破除迷信
    建国前,本县群众迷信鬼神者甚多。举凡日常活动均有迷信色彩。嫁娶要合八字,丧葬、建房须看风脉;遇自然灾害多求神保佑,有疾病缠身则焚香讨药;男子出门择吉日,妇女生育忌生人。巫婆、神医借机勒索钱财,往往误人性命。
    建国后,破除迷信,倡导科学。县科协、县文化馆50年代即利用腊八会、节假日,或通过有线广播、举办讲座会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疾病预防、新法接生、自然现象发生规律、养殖技术等科普知识。全县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尤其是境内坚决取缔一贯道、瑶池道,揭露他们骗人、害人的伎俩,群众觉悟大为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求神问卜者逐渐减少,以至销迹。有病请医生,办事讲科学,“人定胜天”的口号,激励了人们抗御自然灾害,夺取农业丰收的信心。
    二、学习雷锋
    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本县首先在中、小学开展学雷锋活动,以后每年3月份为集中学习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成立学雷锋小组572个,每年度做好事数以万计,先后评出学雷锋先进集体120多个,先进个人500多名。境内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事迹不断涌现、龙桥中学从60年代起,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为附近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户挑水、做家务,为群众称赞。东关小学残疾儿童袁凯,从入学到毕业,上楼下楼、去厕所全由同学轮流背送,6年之久从未间断,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友谊之歌。三原铁路子弟学校周新芬,在急驰的列车前救出一名两岁儿童,国内多家报纸载文报道。县博物馆贾明德等6人,勇斗歹徒,保全国家珍贵文物,受到国家公安部的表彰。中山街小学梁峰被汽车撞伤住院,学校提出“向梁峰献一份爱心”的倡议,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42个单位共资助3000多元,解决了梁峰医治的燃眉之急。
    三、创建文明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本县成立“五四三”委员会,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五讲即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四美即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三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各单位均成立相应组织,实行环境卫生、单位纪律、安全保卫责任制。1990年,“五四三”更名为三原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活动。除日常督促、检查、评比城乡环卫清洁、安全外,突出岗位学雷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建设文明县城三个重点。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每年都组织一些扎实的具体活动,如树立表彰学习雷锋、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组织整顿市容卫生,嵯峨山植树,清河公园绿化,“奉献日”便民服务活动,制定提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措施,开展以“扫黄”为中心的文化市场清理整顿活动等。经过不懈努力,全县人民精神文明意识不断增强。1990年,已获得“双拥模范县”称号,”南郊中学、县面粉厂、南关村、工商银行、东周实业公司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县邮电局、人民银行支行、县食品公司、县审计局、三原剧团等19家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另有236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凡获得文明单位称号者,皆按不同层次挂省、市、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奖牌。每年度创省级文明单位的竞争,推动了全县文明建设的步伐。
    四、扶助残疾人
    建国前,残疾人多受人歧视,就业无门,生计难以维持,常被人视为“包袱”。
    建国后,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聋哑、盲人、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患者减少,残疾人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1976年,县医院配合西安军医大学“626医疗队”,在城隍庙成立聋哑医疗班,对全县200多名聋哑人进行诊治、教学,收到一定效果。1989年,成立县残疾人联合会,普查登记残疾人8000多人。残联提出“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的号召,联系安置残疾人就业,献爱心活动蔚然成风。县工商管理局、县税务局制定了残疾人营业优惠政策,不仅使大批残疾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且不少人成为经济建设的强人。城关镇残疾人毛安羊,在县劳人局的安置下,率先开展电器维修业务;进而钻研电子技术,兴办企业、获多项发明专利。徐木乡残疾人肖玉芳,身残志坚,学习缝纫技术,收授学徒,成为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女强人。1990年教师节,她为全乡教师每人奉献一套新衣,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之拍了专题片《身残志坚肖玉芳》,她的事迹,被列为当年陕西十大新闻之一。残疾人李国强,捐资助学,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
    五、尊老爱幼
    本县是开展“五好”家庭活动较早的县份。高渠乡范桂芹“五好”家庭的事迹在省内做为典型传扬。此后,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女婿评选活动均以尊老爱幼为主要内容。
    1956年,全县对鳏寡孤独者由农业社(后为生产队)实行“五保”供养制度(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当年全县“五保”户269户,294人。除口粮外,每年给供养对象发送棉、单衣各一套,医药费实报实销,此外还有少量零用钱。“五保”供养制度推行20多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未中断。1983年,西阳镇办起全县第一个敬老院,收养五保老人,县民政局对此举进行推广。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敬老院16所,入院52人。1990年底,住院老人49名,分散居住137人;县、乡、村三级供养金计为2.43万元。建国40多年来,境内尊老爱幼之风与日俱增,若有遗弃老人或不敬不孝现象,当即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为乡党邻里所唾弃。
    六、殡葬改革
    建国后,本县重视破除旧葬礼俗,建立科学文明的丧葬形式,有步骤地对土葬进行改革。废除了宗族坟地私有制度,平整了老坟、无主坟,利用山坡、瘠地建立公益性公墓;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禁止占用耕地做墓地。
    197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划定本县为推行火葬地区。1979年,县火葬场建成。为推行火葬,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至1990年,国家干部、工人的火化率已达到95%以上;农村仍以土葬为主,但火葬已被认可,并逐步实施全面推行。
    1987年,全县各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村民推选3—5名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办理本村的婚、丧事宜。红白理事会对遏止婚丧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起到一定作用。陂西乡南里村一村民母亲亡故,想尽“孝心”,但经济困难,准备贷款500元办丧事。经本村红白理事会承办,免去繁礼褥节,举行庄重追悼会,只花200元埋葬费,附近村民普遍反映办得好。张二册村邓新成亡故,家属要求土葬。理事会按照亡人遗愿,说服家人采用火葬,节约开支540多元。提倡节约办丧事,推行火葬,有力地撼动了几千年形成的亡人入土为安的旧意识,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节约了土葬占用的土地。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