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老人去世后先入殓、出讣告、白纸贴门,门前悬挂筒状长纸钱。从即日起,孝子不许入别人家门,一切事务交“执客”(帮忙人)办理。亲朋开始登门吊丧,请阴阳先生为亡人看穴(选定墓址)后,开始打墓。亡者家中设置灵堂,死者牌位于中央,棺木位其后,棺前燃长明灯。灵堂及棺木两侧置草墩,供男、女孝子跪坐,谓之坐草。安葬前一晚举行奠礼:先悬灵(将棺木用长凳支起),然后亲友哭拜祭奠谓之“奠酒”。孝子们着孝服(白色),戴孝帽,持纸棍(用白纸缠粘在柳木棍上),跪在灵前答礼。至亲均备有供品,如献饭、纸扎、布帐之类。祭奠次序由和死者家庭关系远近亲疏而定。亲朋祭毕由孝子祭奠,富裕之家当晚还请自乐班唱戏,近几年也有放电影者,意为送别亲人,答谢邻里。行奠礼后次日晨行安葬礼。先将棺木置于“床子”上,盖以棺罩。孝子们以长幼为序手持孝棍,着孝帽孝服拉“缔”(一根长绳),长子或长孙摔过“纸盆”后起灵,引魂幡或铭旌前导、乐队哀乐伴奏后行,依次为:男孝子、棺木、女孝子及其他送葬者。一路抛纸钱,名曰“买路钱”。到坟地后停灵、由长子、长孙先入穴扫墓,后放棺入穴,封住墓道口后,先由孝子填几锨土,众帮忙人填土起坟堆。葬后三日每天黄昏由孝子赴坟地烧麦草、敲铜锣,名曰“打怕怕”。由逝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期坟祭,叫过七,总共七期,谓之“凄凄斋斋”。逝世后的一百天过百日,亲友皆来祭奠亡灵。逝世后三个周年均要举行纪念活动。头周年只是一般亲属,家属设灵牌哭祭,上坟跪拜烧化纸钱。二周年比较简单,只是家属子女稍事纪念。三周年纪念活动最为隆重,先一天晚上亲朋、子女举行和丧仪礼相近的祭奠活动,第二天大摆筵席招待亲朋邻里,午间孝子们去坟茔跪拜烧纸。之后即在墓地脱掉孝服、焚化孝帽,表示礼尽服满。明、清之际,官员丧父母,必须离职守孝三年,谓之服丧。
建国后,看穴,出殃等迷信活动被逐渐革除,居丧改为三至四天,木牌位被遗像代替,送丧时的纸人、纸马、纸制金山、银山、摇钱树之类的迷信品被花圈代替。1980年后,丧葬中的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大办丧事的浪费之风也开始泛滥。近年“红白理事会”兴起,操办一切从简,倡导火葬,县民政局为亡人建立公墓,安置骨灰。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