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穴 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卜葬埋日期。出讣告,俗称“出门牌”(叙述死者生卒年、月、日、安葬时间、地点及儿孙辈姓名)。列“期单”、“百日”祭奠时间及躲“煞”时间。躲“煞”时家人和牲畜必须离开家,以防惊煞。躲煞时间到后,由一人抱一只公鸡,边走边轻打鸡鸣,家人才能慢步入屋,封牌位(未葬写“灵柩”,葬后写“灵位”,三周年后写“神主”),儿孙辈披麻戴孝。
开吊 给棺柩前置放祭桌一张,铺放麦草,以便哭丧的妇女坐,俗称“坐草”。灵桌两侧放几条装有麦草的口袋,以便男孝子跪,俗称“守灵”。当亲友吊奠时,男孝子陪着哀哭。上午来的同辈亲戚吊唁日“吊丧”,下午来的晚辈亲友吊唁日“烧纸”。吊丧者只戴孝,烧纸者要穿白戴孝。
祭奠 一般在埋葬前先一天举行,俗名“开吊日”。这天黄昏前所有亲友必须抬祭品、挑金银斗、捧大蜡、端花亭子、抱金童玉女、举铭旌等前来,乐队远迎,俗称“迎礼”,晚上举行祭奠仪式,此俗至今还流传着。一般四个或八个乐人,两个礼宾先生,唱大戏或木偶戏或演电影,有钱人家祭奠规模很大。墓有砖箍墓和土墓两种。清代,凡是有功名的人葬亲时,都要请吹鼓手、礼宾先生行“三献礼”、“点主礼”。80年代后农村葬亲举行祭奠仪式中亦仿行“三献礼”仪程。
出殡 用八人抬的棺罩送葬(旧时,个别有钱人用十六人抬的龙杠),棺罩前拴几丈长的白布,男孝子扯着布哭走,名日“扯纤”(执绋)。女孝子及眷属跟在灵柩后哭着走,名日“送埋”。礼宾、乐班走在灵柩前,铭旌、金银斗、金童、玉女等紧随。灵柩抬到十字路口要摔纸盆、路祭。摔纸盆多为长子或长孙,“路祭”毕,灵柩启动。穷人一般不叫乐人,村人敲锣打鼓送至坟上。近年来,安葬老人,演电影、录像、请乐人、唱戏比较时兴。
埋葬 墓穴深七尺二寸,墓内打一个窑洞,名日“黑堂”。下葬后,用砖或土坯封严,葬后连三夜儿孙去守坟,称“做伴”或“打怕”。
圆坟 安葬后第三天,儿孙要给坟上添土,烧纸痛哭。坟顶为圆锥形,坟堆前要用砖或土坯垒个坟堂,以便以后亲属点蜡焚香祭奠。
烧期纸 安葬后分四个期(每期7天)祭奠,分别为三期、五期、尽期、百日期,每期子女亲戚都要到坟头烧纸,称“烧期纸”。辞世一周年烧周年纸,三周年祭祀之隆重可与葬埋时相比拟。
上坟 葬后三年内,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子女要在坟上焚化用各色纸糊成的衣、帽、鞋、袜、被褥等,俗称“送寒衣”。农历“冬至”名日“鬼过年”,也要烧大量的纸、冥币。清明节上坟扫墓,大年除夕要请先人回家供奉,表示慎终追远,缅怀亲人。
建国后,丧葬习俗不断改革,各村都留有公墓地,逐步用开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牌位,用花圈代替金银斗,用佩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丧葬礼仪简便。20世纪80年代本县开始提倡火葬,并建立了火葬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