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长武地区公开或秘密的帮会有天地会、礼教会、哥老会、明新善社、青帮、红帮等,名目杂乱,活动频繁。
天地会。清同治年间,南关白八儿从外地引入发展,收徒传教,主张“反清复明”。仅在城区活动,人数不多。民国初期自行解体。
中华理教会,亦称礼门,前身同善社,是洪门哥老会、大刀会的分支。清光绪年间传人长武,在城内东街设礼门公所。尚聘山、尚智谋为“当家”,有“承办”4人。民国初年,分设北关,圣母庙礼门公所,鱼振荣为“当家”,会众发展到200人,涉及路家、亭口、洪家、戴家岭等村社。入会多系商贩、匠工,俗称“在理”。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二月十九为会期,敬奉观世音菩萨、达摩祖师,昼夜烧香诵经,定期聚餐。师徒之间冠以姓氏互称“×爷”。戒律为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不嫖娼,不食五牛六马蒸鸽肉。提倡“以礼心昭”,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邻,抑富扶贫。“一人有难,会众各捐助麦面一斗”。解放后,多数成员停止活动。1956年鱼振荣主持聚会,参加者仅10余人,以后自行解散。
哥老会与大刀会,为“洪门”分支。清光绪年间,朱彦斌、李云峰等,在乾州加入哥老会“通统山”,回长武发展会众40多人。宣统末年,受同盟会“联络会党”的影响,哥老会和刀客赞同辛亥革命,共同开展反清斗争。会众多系贫苦农民、小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迫于贫困无法奈何而加入帮会,依附江湖义气保护自己。习拳炼武,打富济贫,藐视官府,不服法令约束。讲究有祸同当,有福同享。民国初期,因其成员多与青洪帮合流而停止活动。
明新善社,民国时期设于城内马神庙。以茶待人,虔诚敬佛时,只插两柱香。县内加入者不多,活动范围不大。
青洪帮是青帮、洪帮的合称。洪帮是天地会“洪门”的秘密结社支派,发展势力遍及各处,青帮系“洪门”分裂而自成体系,为游民封建行帮。在地方上,青洪帮又分又合,不甚严密,成员中三教九流,鱼龙混杂。辛亥革命初,各派都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推反清朝后,改变进步性质,组织形式松散,成为江湖流派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帮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北军师长熊正平兼任七区专员,在邠县开“天义山”堂,自任山主(香主、龙头大爷),夏万江为副山主。邠县天义山与泾川中华山、宁县长白山互有联络交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夏万江任长武保安大队副,自称“揹榜下山”,发展青洪帮“地盘”。在药王洞设立茶社(码头),社长尚伯邑、副社长尚浩德、管司梁佐成,“父子弟兄”发展到300人。坐地大爷有尚伯邑、崔俊德,副爷有崔凤仙、尚明章。内外八堂有赵彦芳、王殿贤、王有治、尚根喜等。青帮为父子辈,有威、德、福、子、宣、松、柏、树、梅。洪帮为弟兄辈,分内外室,上下九派,等级严格,赏罚分明。每年五月二十三、九月十三,开山设堂,按辈分收徒。在香炉插三把半香:一把香敬羊角哀、佐伯桃;二把香敬桃园结义;三把香敬梁山好汉;半把香敬瓦岗弟兄。推崇楚霸王、洪秀全、郑成功等历史英雄人物。主张患难相助,千秋义气。“宽是一家人,薄是一亩地”。帮会成员要熟记整套暗语(海底),方能跑江湖、闯码头,联结“自己人”。并要严格遵守“红十条”、“黑十条”。“光棍犯法(帮规),自绑自杀”。制裁刑罚有“四十红棍”、“三刀子六窟窿”,所谓“假充光棍朝朝有,出卖梁山要人头”。“袍哥”之间讲究江湖义气,敢做敢为。帮会还以神教设坛方式,发展红枪会等支系。头领人物常被官府豪绅利用。内部成员以穷苦百性、无业游民居多,往往因反抗官府和军阀统治,铤而走险。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指令取缔青洪帮。解放战争时期,长武地下党组织争取利用洪帮“坐地大爷”崔峻德、赵彦芳等,掩护革命力量,发展武装斗争。赵彦芳参加游击队,两次被捕,遭敌杀害,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崔峻德作为统战对象,安排基层医院,从事民间行医。从五十年代以后,帮会组织和派系活动自行消亡,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