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长武县佛教概况介绍(2)
2011-11-14 22:45:1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昭仁寺
    唐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一月,太宗颁诏修建。昭仁寺主体建筑大雄殿,工艺精巧,结构严谨,古朴庄重,雄伟壮观。殿内无柱,宽敞方正,俗称“一担挑八角”。贞观四年(630年),树立昭仁寺碑石,螭首龟座,庄严肃穆。正殿塑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两旁侍立阿兰、迦叶率神。五代改建,元代修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修。
    昭仁寺闻名遐迩,历代佛事兴盛。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域取经回到长安,赴洛阳受太宗召见。“爱召学人”,选贤译经。豳州昭仁寺沙门慧立高僧,应召赴长安弘禅寺,参与编译佛经,成为有名的缀文大德九僧之一。宋至明代,住寺僧人最多时有200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修葺大雄殿。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毁坏,寺院荒芜。后经修复,殿堂、佛像得以保存。民国十九年(1930年),僧人释妙傅受山西五台山法旨,自邠县大佛寺来昭仁寺住持,佛事活动兴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寺院又经维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陕西省佛教分会释力典方丈受命住持昭仁寺,邀集十方游僧,倡盛佛法。每逢会期,僧侣云集,经幡摇曳,钟鼓齐鸣,诵经参佛,人流如潮。围观者如堵,街巷为之一空。农村遍设佛堂,男女居士800多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以后,货币贬值,商号倒闭,地瘠民困,募化艰难,住寺僧人云游远去,佛事活动渐衰。解放初,昭仁寺有住寺僧侣3人,居士72人。1955年起,昭仁寺被乡政府、农技站等单位挤占,1962年,收归文化馆管理。1982年,分设文物管理所于昭仁寺。1984年改为博物馆。大雄殿和唐碑保管完好,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焕然一新,文物荟萃,环境幽雅。
    画阁寺
    唐代在南河川寺山台地原有长寿院的旧址,修建画阁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续修。并建钟鼓楼,树碑纪事。集附近各寺庙佛、神塑像供于寺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殿堂罗列,古柏参天。民国六年(1917年)又续修,新建戏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释真哲和尚,法号古明,由平凉崆峒山至灵台西宁寺,继而为画阁寺住持。民国三十年(1941年),释常慧和尚住持设佛教协会。每年七月十五日为盂兰会,腊月初八为诵经会。还有三月二十、七月十二两次俗会,赴会居士200人,善男信女来自邻近陕甘两省7县的40个村庄。解放后,寺庙坍塌毁废,仅剩佛殿,戏楼,后改设小学。间有僧人往来留宿,佛事渐少。“文化大革命”后,僧人离去,庙堂拆除,仅留残碑断碣,游人凭吊处,千古遗迹,满目荒凉。
    一太佛堂
    柳泉村居士赵彦昌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办一太佛堂。民国十九年、二十五年重修扩建土窑4孔,房厦9间。增加土地50亩,牲畜3头。住堂居士10人。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会期,聚集香客常在200人以上。解放后,1951年在土改中解散,土地、牲畜被没收分配。住堂居士冯修性,以分得的荒山大量栽植柏树。农业合作化以后,全家迁住林场,坚持连年植树,精心管护,使山坡沟岔成片绿化。
    天一佛堂
    冯家村于民国九年(1920年),筹办天一佛堂。靠募化买地23亩,牲畜2头,修建土窑3孔。常住居士6人,敬神之余,耕种农田,生活基本自足。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会聚集敬神有30—50人。1955年,合作化时加入农业社,佛堂自行解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