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保宁寺(清梵寺)
在县城内西街。建于东汉明帝时期。东汉明帝十年,派去西域取经返回的蒋蔡愔、秦景等一行白马,驮载佛像、经卷,行径兴平,设帐住宿休整之时,人民欣闻喜讯,奔走相告,一时云集拜佛、观像、观经者不下十万之众,拥挤一团,设案焚香,跪拜满地,水泄不通,经停留三日,方得起程,赶赴洛阳,白马一行走后,地方官吏、人民为纪念佛教东传盛事,自动于设帐祭佛之地址上建立了一所清梵寺。此寺的建立比县城要早五百多年。唐时在寺内建起一座八角七层砖塔。寺的规模发展很大,建筑宏伟,“殿基石似次玉”。到了宋代,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朝廷下牒将清梵寺改为保宁寺。宋咸平三年(1000年),铸铜钟,并立碑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浴室院,亦立碑记载。此寺清末衰落,民国时多驻军队及作公用。今县印刷厂设在塔南。塔东、塔北建成民宅,仅留北塔,现为文物。1983年由西安小雁塔来一尼姑,法名释红莲,居住塔下,后筹建起两间瓦房供佛,吸引周围一些善男信女拜佛诵经。1984年正式批准为宗教活动点。
第二节 千福寺
在县东南10公里,今阜寨乡之塔耳村。寺起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据唐多宝塔碑文记载:有一楚金禅师,本姓程,原籍广平郡(今周至县)人,九岁落发在本县西之龙兴寺(今汤坊龙兴村),对佛虔诚,静修六年,心有感应。“夜见一水发源龙兴,流注于千福,水中有方舟,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他便立誓,化缘建塔,天宝元年创购木材,七月,唐玄宗得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资助建塔,四方群众也普遍效行,捐钱资助,当时工程很大,唐诗人岑参有一首诗可以佐证“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既空秦山木,亦罄天府资”。天宝二年皇帝为塔亲题匾额“多宝塔”,又施绢百匹,由于楚金和尚对佛虔诚,功力深厚,“感应而得舍利三千七十粒,个个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天宝六年禅师雕造自身石像跪而载石函,石函内放三千舍利,置于塔下。天宝十一年四月,塔成,为四角七层,砖结构,塔内有木楼,沿梯而上,似大雁塔。为记载建塔圣事,曾竖起一块石碑,名“唐多宝塔碑”,南阳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写(此碑现存西安碑林)。寺院建筑规模宏大,仅宫廷内侍吴怀实赠送的金钢香炉高一丈五尺。楚金和尚因建寺、建塔有功,被封为唐国师,谥号”大圆禅师”。后来多出入于宫廷,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病故,享年式十二岁,八月葬于长安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旁。
千福寺后来改称为法华院,宋太平兴国三年奉宋牒又改为“惠安院”,清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绘有千福寺图,建筑规模很大,其布局近似西安慈恩寺(今大雁塔),唯塔在前院,寺周围有高墙围圈,寺面南,寺门三间二层,下为城门,上建楼房。进大门见前殿三间,左、右钟鼓楼,再进二门,天王殿三间,继进则见塔在院中间,左右各五间为僧房,再上为大雄殿,后为藏经楼,内院西侧三间二层楼似为藏经阁。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回民起义,周围群众多藏塔上,寺被回民义军放火烧毁,塔内楼梯亦被放火烧毁,死伤群众很多,以后只留残塔,群众以塔命名称塔尔寺村(现为塔耳村),后来塔毁,寺迹亦荡然无存,民国时寺基一角建为学校。
第四节 其它佛寺
兴平在唐、明、清时期佛寺林立,唐时沿渭河向西十里一寺,千福寺东田阜村有白兔寺,千福寺西有白马寺(后改名高王寺),再有仪空寺,唐时称宝相禅院,后废于兵荒。金大定五年(1165年)有一和尚姓田,名德诚,19岁出家,在法门寺40年,后来到兴平,在宝相禅院旧址上重修,并建有塔铭,起名郭空寺,寺于民国初年渐废。再40里有龙兴寺,再西有建坊寺。这些寺已早废,踪迹无存,只留寺名,延用为村名。
此外还曾有观音殿(县城南)、高店寺、崇宁寺、福城寺(在三渠)、草堂寺(在白家空)、土牛寺(在马村)、延长寺(在史名村)、定兴寺(在定周)、甘泉寺(在店张东门外)、金刚寺(在庄头)、青阳寺(在桑镇东桥),以上都早已不复存在。弥勒寺,在冉庄乡板桥村北坡上,民国初年建,有窑洞3孔,供弥勒佛,现有和尚、尼姑各一人,1984年开放活动,现由释宏道和尚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