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10-7 14:08:2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利民渠 位于千河以东,虢镇以西的川道地带。修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历经明、清、民国三代的一条小型灌溉工程。清乾隆以来的三次《宝鸡县志》均有记载。水源来自千河,由凤翔县长青乡高嘴头引水。渠线沿千河左岸,经杨家沟、司家崖、魏家崖、冯家嘴,折东经惠家湾、湾沟堡南下入渭。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受益面积最大,“灌地百十余顷”(折合今制约1万余亩)。后兴衰无常。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有灌溉面积2400亩。 清雍正十三年(1735)春,果亲王允礼途经宝鸡时,曾察看过利民渠,并为之题诗立碑。诗碑镌刻:“太守开渠民利赖,停车使者为题诗。好将南亩勤耕作,更勉儿孙孝悌规。”1982年7月,宝鸡县人民政府将诗碑列为保护文物,矗立原址千河乡魏家崖村西石灰窑边。1987年,本县水利志工作者又觅得清雍正十三年和乾隆五十年“利民渠”三字碑各1座,一并立于其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利民渠杨家沟至冯家嘴一带,先后为1954年所建的凤宝汧河渠、1967年宝鸡市所建千河抽水灌溉工程东一干渠、1970年省建的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总干渠三斗……付四斗等五条斗渠所取代。 伐鱼河渠 据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水利图所示:伐鱼河左岸有伐鱼河堰,右岸有伐鱼河东渠。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载,伐鱼河堰灌田40亩,伐鱼河东渠灌田8顷余(每顷折合今制1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7年对原有渠堰进行改建和扩建。建成东、西干渠工程和支斗渠30余条,设施灌溉面积10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880万亩。1963年,于钓鱼台始建固定渠首拥水坝。 1978年,并归钓鱼台水库灌区。 金丰渠 水源来自金陵河,于县功镇的先锋村(林家河湾)处开口引水。1954年3月动工兴建,当年受益。至1958年,修建干渠长8公里,灌溉翟家坡、葫芦沟、玉池、洪水沟、周家庄、牛寺庙等6个村2000余亩农田。灌溉季节常因水源不足,实灌仅1000余亩。1965年,因管理松弛,渠道失修,遂废。 金河渠 水源来自金陵河,于县功镇的陈家嘴村引水,干渠长6.5公里。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2月竣工。灌溉陈家嘴、安台、上河西、下河西、焦峪沟、桃园、什字、先锋、翟家坡等九个村的农田和一处园林站果园共计2170亩。因渠道管理不善,水源不足,下游长期未能受益,实灌面积不到1100亩。 唐家原渠 位于清溪乡境。1957年动工兴建,翌年建成。引水于马尾河之石门窖。干渠长3.5公里。灌溉唐家原、段家原、潘家湾……等六个村3000余亩耕地。1976年5月,马尾河渠建成,唐有原渠并入其内,改为马尾河渠低线渠。 老君山渠 位于钓渭乡境。于老君山河的老君山处引水,渠长500米。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建成,灌溉圪塔沟等村耕地2000余亩。 清风渠 位于八鱼乡境。1958年建。水源来自清水河,于清安堡引水,于渠长6公里,灌溉高崖、范家崖、姬家店等三个村3000余亩农田。后因河床刷深,引水口悬空,渠废。 颉头渠 为钓渭乡颉头村民所开,由跌水崖沟引水。渠系中的关键工程有长470米的隧洞一处,1966年动工,1968年凿成通水。除灌溉500余亩耕地外,供本村1100余人,80头牲畜的饮用水。在开挖隧洞中,死2人,伤2人。 东风渠 在八鱼乡境,是本县较大的引水上塬渠道。渠首位于清水河上游、鸡峰山脚下的倒回沟口。干渠环绕大小山梁15座,跨越沟道16条。山崖陡峭,河谷窄深,工程艰巨。1957年,八鱼乡动员全乡70%劳力于10月动工,经过一冬春突击,进展甚微。1958年10月,县人民委员会动员渭河两岸10个公社9000多名精壮劳力,进驻山沟,搭棚扎寨,经过4年奋战,仅炸出一条平台。1962年工程下马。1966年11月复工,至1970年5月主干渠基本完成,逐步通水受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