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嫁
在长期的封建婚姻制度下,县内婚姻观念以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钱买卖为联姻基础。婚姻形式主要为明媒正娶,男婚女嫁,还有续亲、换亲、招赘之俗,其婚配程序,一般有合婚、压庚帖、看媳妇、定亲行礼、送节、结婚等。
压庚帖
女子长到14至15岁,经媒人提亲,家长请人合婚,认为属相合,再将女子的出生年月日、属相写在1张红纸条上,称庚帖,由媒人送给男方,男方将庚帖压在灶神堂香炉下,上香祈祷,3天后取出,这3天内家中平安,则由媒人给女方传话,商定彩礼和定亲日期。如有不吉,则退回庚帖作罢。
看媳妇定亲
男方择定吉日,由父母和媒人领着儿子,带上酒、肉等四色礼和衣料或一、两身成衣、香脂、香皂、袜子、手帕等,用红纸包双数的钱,到女方家中,互相见面。如男女双方都不满意,就不表态;如双方同意,男方把礼物留下,就算定亲。
行礼
就是男方向女方家交彩礼。旧时彩礼多以粮、物论定,双方议定后分期送交。首次送交时还要送衣饰、布匹、棉花等物。女方回赠布鞋、袜子等作为回敬礼。
送节
定婚后男方给女方送节礼。正月十五日,男方给女方送两盏花灯,配有麻花、衣物、鞋袜等。端阳节送裹肚,配有扇形馍、衣物、时菜,女方回赠线麻鞋、草帽、荷包等。九月九日送宝塔花糕、时菜和棉衣布料等,女方回赠布鞋、袜子。
追节
男方给女方送四色缎料或四色布料(各2市尺)、棉花等,供女方做鞋、枕头等零用,此俗县境内亦有不同。
娶亲
一般多在冬闲的十月、腊月举行。结婚具体日期,由男方家长协同媒人选定。其程序分为上头、迎亲、迎宾、梳头、拜天地、宴宾、闹洞房等。在结婚的当天,男方要选男女宾各1人,为娶女客,乡村一般都是乘马娶亲,富户也有抬轿的,牵马的小孩多为新郎的弟弟,连同新郎共4人,于天亮前,携带四色礼,到女方家中迎亲。
上头 由选定的妇女把新娘的发辫子用红头绳扎一发髻,由新郎梳三下,戴上一朵花,穿上桃红袄、花裤子,戴上银镯子,蒙上盖头,选女方亲属中合相的男子把新娘背扶上马,女方给拉马者红包(钱)一份,女方家族中的男性1至2人相送,新郎、新媳妇骑马前行。
迎亲 新媳妇到大门口时,燃放鞭炮迎接,下马后,男方递给送亲的弟弟下马钱(红包),新媳妇由娶女客挽扶,路上由一人提斗,把内装的铧铁块、麦草、高粱、豌豆,向新人身上撒,新娘踩红布进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用擀面杖挑去盖头。新娘上炕后,面向着南墙角装有小麦、玉米、豆子、谷子等五谷粮食和尺、剪、铜镜的“觅子斗”,盘腿打坐。
迎宾 上午,男方派人去村口迎接女方娘家吃筵席的宾客和随带的陪嫁箱子、炕桌、被褥及其它物品到大门口,鞭炮齐鸣,双方家长互相问候,请其入席就餐。梳头午时,由男女双方的女客,把新娘头上的发髻散开,重新梳上“巴巴头”(发髻),穿好新婚服。
拜天地 也叫拜堂。下午1时许,院中摆上一供桌,置供品,新郎新娘站于桌前,鸣炮后,男方舅家为新郎新娘身上搭红(一条红布),由宾相唱礼。拜后新郎新娘执酒,交叉奠在桌前地上,新娘回洞房,新郎用一红包与新娘弟弟交换送来箱柜上的钥匙,女方亲属开箱取出给新郎送来的新衣、新鞋等物。
宴宾 宴席先上凉菜喝酒,开宴前,女方家长给厨师敬酒致谢。开宴第一盅酒,由男方劳客敬(也叫看盅),第二盅是新郎新娘敬,第三盅酒由男方家长敬。酒后上热菜、蒸馍,直至宾客宴罢前,新郎新娘和男方家长一直向宾客敬酒,表示致谢。宴前和宴后女方家长要给男方母亲看盅,并嘱托对其女进行关照教养。娘家人走时,男方要给女方的母亲送肉菜,新郎送出村口,娘家接菜人给新郎红包交换。
闹洞房 也叫暖床。入夜后,由男女青年组织暖床。新郎新娘对面坐在床上,由主持人让新郎新娘做“糊顶棚”、“换糖”、“吃挂面”等名目繁多的戏逗,直到深夜。
建国后,新婚姻法颁布,男女双方有了婚姻自由,订婚经人介绍,互相见面了解,经与家长商量,待双方同意后,互赠礼物,即可订婚。随着人们思想觉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过去“压庚帖”、“合八字”、“顶盖头”、“拜天地”等旧俗已基本革除。结婚不骑马、坐轿,农村普遍是自行车,手扶拖拉机代步。80年代后,城镇多为小汽车接送。嫁妆不再是以前讲陪箱子、炕桌、衣物,而是讲陪大立柜、写字台、缝纫机、收音机、电镀椅等,还有陪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的。结婚典礼的仪式一般是宣读结婚证书,互戴红花,证婚人和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来宾、向双方父母行鞠躬礼,互相敬礼等。城镇也有组织集体举行婚礼和旅游结婚的。
招婿
有些家庭只有女孩,没有男孩,为了传宗接代和养老,给女孩选择一女婿,在女家结婚居住。招进的女婿有的随女方姓,有的不改姓,让子女随女方姓。女婿进门,有些还要带一些财产交给女方。结婚习俗与一般结婚一样。建国后,人民政府也提倡男到女家结婚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