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对少亡与夭亡则另有异俗。少亡者,不论婚否多不正式打墓入土,只在荒僻处挖一浅坑寄尸,叫做“厢人”,一般不进正式坟茔。尤其是妇女少亡者更是如此,或埋于地头路旁,这是对妇女歧视的一种做法。七岁以下小孩夭亡,有尸体不许殓入棺材之习,一般用芦席包裹弃于荒郊,这是一种不人道的做法。
建国后,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实行男女平等,提倡移风易俗,广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厢人”寄尸陋俗已被剪除,少妇尸守地头恶习绝迹,凡亡者均“入土为安”。人民公社化后,为节约耕地计,各村均设有公坟,墓碑林立,丧葬旧俗虽被沿袭下来,然正日趋简化,戒律不似旧时之多,手续免于昔日之繁。告土、点穴、推煞、出殃等迷信做法亦日渐革除。祭奠志哀亦改换为新的形式,化钱焚纸渐为敬献花圈所取代,嚎啕家祭随被举行追悼会而更替,穿孝服变为佩黑纱。1977年县火化场落成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火葬,国家干部、职工率先带头实施,乡民中改土葬为火葬者也日渐增多。
三 交往
本县民间相互交往,除“六亲”(六亲包括岳父家、舅家、姑家、姨家、姐家、妹家)间频繁走动往来外,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
庆贺 每逢喜庆之事,乡亲朋友左邻右舍不免行情祝贺,彼此之间多是礼尚往来。婚嫁时,多以衣物、布料、被、毯、鞋袜、巾帽、镜、盆之类相送,称为“添箱”,亦有以货币为礼者;寿辰时,多以寿桃、寿面、寿糕相送,知识界多送寿联、中堂、字画等;小孩满月,乡邻多以红纸裹住钱币,谓之“百锁”,用红线系挂在小孩的脖项上,亦有以布料为礼者。在过周岁时,则多以鞋、袜、衣、帽、玩具为礼,也有送项圈和“长命百岁”银牌、银锁者;修造上梁之际,乡邻多以红布、鞭炮相贺;乔迁新居时,多以增置新碗、筷、笊篱、盆、罐等物为礼,辅以鸣鞭炮相贺。
吊唁奠仪 丧葬白事,乡邻均带纸钱参与吊祭,出殡的前夜,晚辈暨同辈则去为亡人暖丧。
金兰之交 交往之中,遇有性格相合,喜好默契的知音,彼此结为金兰之交。他们和衷共济,情同手足,经济上相帮,不分你我,频繁来往不胜亲密,称兄道弟,十分融洽。有的进而联成姻亲,有的则结为干亲。
互帮互助 互帮互助为乡民的传统美德,亦是相互交往的重要内容。兴土木、修房舍者,众邻帮工;红白喜事,合村相助;生活用具,日常家什,彼此借济,互通有无;解人之危,帮人之困,蔚成“乡兴”。
四 生子
旧时产妇生子后,窗子上贴红纸鞋样,插荆棘枣刺以为标志;房门上挂麻,意取千索系绑,牢不可破;门口钉老橛,上顶铁铧,意为逼邪。现时多在门帘上贴一红十字为记。
新生命呱呱出世,即捎话给舅家。三天后,舅家用锅盔来扣,意在给外甥(女)送来粮禄,锅盔放在门口或土地堂前悄然离去。满月时,舅家送来黄布老虎和小衣小帽,伴有喜糕12个,其他己亲亦持衣、帽、百锁、曲连前来相贺,主家以酒菜招待,皆大欢喜。若生男孩则更为景气,铺排愈大。
是日,要把小孩抱出家门,沿村游转,把碰到的第一个人多认做干大、干妈或干爷、干婆,请到家中待为上宾。
孩子周岁时还要大庆一番,亲友多以曲连、衣、帽、鞋、袜、长命百岁银牌、银锁等为贺礼,主家摆宴款待之。
五 祝寿
富豪之家,50岁即称“大寿”。除亲朋拜谒外,巴结奉承的人不酌亲疏远近,云集而至,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而一般平民,多从60岁开始,称作做生日。是日,全家欢聚一堂,食以酒菜、寿糕之类,并向老人磕头行礼,尽欢而散;亦有己亲密友前来祝贺者。现已不再行叩头礼,当晚多以放映电影助兴。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