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卫生防疫(2)
2011-10-19 0:07:1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本县地方病的防治,1950~1969年由县人民卫生防治院防疫股负责。1970年,由县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组)负责。
    1970年2月12日,成立中共宝鸡县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分管地方病的副书记、副主任及卫生、商业、水电、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后有变更,不赘述。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3名。
    本县流行的地方病,主要是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氟中毒、克山病。麻风、头癣等也有流行。尤以地甲病流行面积大,大骨节病的危害最严重,氟中毒于1980年发现,地克病随地甲病的流行有所发生,克山病虽有病例发生,尚未定为病区。
    地甲病、地克病
    地甲病中医称之为“瘿”。俗名“瘿呱呱”、“粗脖子”。患者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显著者可压迫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引起呼吸困难、咽阻、声哑。
    地克病又称“地方性呆小病”,发生在地甲病流行区。患甲状腺肿的妇女因孕期饮食中缺碘,使胎儿受碘不足,致甲状腺素合成不够,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表现出以智力、体格发育落后为特征的小儿疾患。主要症状为呆、小、聋、哑。
    从党阁老派地甲病患者向皇帝进献萝卜的传说可知,早在康熙年间就有此病流行。建国后,从普查结果看,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率由东向西逐渐增高。凤阁岭、拓石、通洞、赤沙、香泉、胡店、颜家河、坪头、新街、八鱼、磻溪、蜀仓12乡镇为重病区;县功、上王、双白杨、新民、固川、晁峪乡6个乡镇为中病区;六川河、硖石、甘峪、陵原、金河、桥镇、贾村、蟠龙、石羊庙、千河、周原、慕仪、杨家沟、宁王、阳平、马营、清溪、天王、钓渭19个乡镇为轻病区。1950~1954年,患病率为1.4%;1960~1964年,患病率为39.5%;1970年开始全面普查。1975年查出地甲病患者17682人,患病率降为2.97%;地克病患儿630名,患病率为0.11%。1985年,全县地甲病患者减少到1275名,患病率降为0,2%;地克病患者300名,患病率降为0.047%。
    从五十年代开始,对地甲病采用碘盐、药物及手术治疗等防治措施。1963年3月,县医院从省卫生防疫部门领回一批含碘食盐片,配装3127瓶,投放病区。同年7月12日,县文教卫生局、商业局、供销合作社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甲状腺肿发病地区碘盐供应工作的通知》,推广食用碘盐,限制非碘盐进入病区。
    1966年,全县属于中、重病区的29个公社,全部供应碘盐,并逐步实现了碘盐加工机械化、供应制度化、检验经常化。在坚持碘盐预防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现症患者。迄1980年,药物治疗地甲病患者4240人。同时又以磻溪乡景家崖、井儿村为点试行口服碘油疗法,治疗患者1005人。经两年的效果观察,掌握治疗经验后,购碘油胶丸120瓶,价值736元,免费为2890名患者治疗。1977~1980年,免费手术治疗地甲病患者986名,免费金额2600余元。
    经食用碘盐、口服药物和配合手术治疗,迄1975年,共治愈地甲病患者8846名,治愈率为61.5%。1979年,治愈率提高到76%。1980~1985年,共治愈地甲病患者3020名,治愈率为92%;患病人数由17682名减少到1275名,患病率由2.79%降至0.2%。
    随着对地甲病的逐渐控制和基本消灭,地克病患病人数亦由1975年的630名减少到1985年的300名,患病率由0.105%降至0.047%。
    1979年,经省、市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宣布宝鸡县地甲病达到基本控制和消灭。1980年5月,受到中共陕西省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的表扬、奖励。
    1980~1985年,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防疫站地方病科对原重病区赤沙乡东一村和磻溪乡杨家店村的7~14岁学生,逐年进行甲状腺肿大的动态观察,先后共查4291人次,未见新发地甲病患者。至1989年,县防疫站又对上述两个村3057人进行走访调查,未见新发病例。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病,以四肢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变形(性)坏死为主要病变。主要分布在六川河、上王、县功、新街等15个乡镇、134个自然村。1963年现症患者936名,1970年6192名,1975年11888名。患病率由1970年的1.16%上升到1975年的2.16%。1985年普查,患者超过1200人,且儿童患病率高于成年人。1977年,宝鸡市卫生防疫站对上王乡三棱山村的47户317口人进行全面检查,核定出152名大骨节病患者,患病率达49.3%。
    大骨节病的防治,尚处于尝试阶段。1949年以前采用锅巴盐防治,效果不明显。1971年,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抽调15名医疗防疫人员,分别在六川河、双白杨两乡设点观察发病情况,重点采取硫酸根疗法及压煤、压硫、压石膏等防治措施,效果甚微。现仍流行,危害很大。
    克山病
    克山病,又名地方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地方病,因在黑龙江省克山县首次发病而得名。本县于1970年、1975年,对西部山区做了普查,分别查出克山病疑似患者15名、20名。1977年4月,赤沙中心卫生院送检一死亡儿童心脏,经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克山病研究室组织学者检查,证实为克山病。因此,得知本县西部山区和丘陵山区确有克山病存在。因病例不多,未划入病区。克山病的病因不明,现在一般采用大量维生素C加葡萄糖注射或口服亚硒酸钠的治疗方法。
    水源型地方性氟中毒
    水源型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因长期饮用高氟水,引起人体牙齿、骨骼损坏为特征的地方病。主要发生在马营、通洞、颜家河等7个乡镇、18个自然村。1980年始发现氟中毒患者。嗣经普查,确诊氟斑牙患者6311名、氟骨症患者787名。1983年,省、市、县地方病领导小组,以除氟改水为重点,为马营、通洞、颜家河公社的第一批除氟改水工程补助资金56500元,各建水塔1座、蓄水池4座、深机井1眼,架设6000伏动力输电线路1000米。1985年底,病区80%的群众吃上了低氟水。氟骨症患病率由1981年的1.3%降至1985年的1.2%,病情基本得以控制。
    麻风病、头癣病
    五十年代,麻风病在本县偶有发生,人数很少。1952年查出患者14名。1963年3月16日,县民政局、文教卫生局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对麻风病人安排工作的通知》。1965年查出患者15名,及时送往麻风病院治疗。此后,发现一例送治一例,使此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1989年,县防疫站配合省、市对上王乡三棱山村一麻风病患者进行了治愈判定。
    1980年对头癣病进行普查,查出患者551名,及时做了治疗。1983年,对上述患者进行了复查,对未痊愈的31名患者做了重新治疗,后全部治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