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科技普及(2)
2011-10-19 0:38:0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二节 推广与应用
    民国三十四(1945)年,引进蚂蚱麦新品种在川塬地区试种,因秆粗、耐旱、耐瘠薄,很快在全县推广,为小麦骨干品种之一。次年,又引进302号小麦新品种,小面积推广,因易倒伏、染锈病而淘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宝鸡分区给本县贷放硫酸铵化肥80000余斤,县人民政府除在面上推广外,还在虢镇区第四乡和第五乡选3户农民进行示范推广。1955年,全县化肥用量增加到1283吨。
    1952年,县联社从武功引进小麦良种碧蚂一号96万斤,在本县川塬地区推广试种7300余亩,收效显著。同年,为加深土耕深度,全县推广新式七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后因畜力牵引负重大、工效低,改为新式犁头,木制犁辕五寸简易步犁在全县使用,效果良好。次年,又引进517号新棉品种在种棉区推广。
    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应用逐年增多。耕种农具方面,1955年引进畜力12行谷物条播机25台,1958年引进机引24行条播机1台,在川塬地区推广应用,下籽均匀,播深度一致,覆土良好,出苗齐,受到欢迎。同年,首次引进杠引整地配套农具钉齿耙、圆盘耙、曲面圆盘耙各1台,在川塬区推广,提高了整地工效。作物品种上,1954年引进跃进油菜和胜利油菜试种,1957年全县推广34000余亩。1958年,引进小麦抗锈新品种齐头红、6028在县境推广,还在城关、杨家沟两公社9个生产队进行夏玉米稳产、高产、低成本试验,万亩平均亩产776斤(其中有164亩,每亩1054斤),每斤成本由0.037元降至0.029元。1961年,又引进陕农一号,陕农二号,陕农九号,612、614,腰里曼等小麦新品种,其中陕农一号适应性强,抗倒伏,抗锈病,很快在全县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六六六,赛力散,西力生,DDT、1605、1059、3911等剧毒农药,代替肥皂水,烟叶水,草木灰低效灭虫方法。
    1965年,开始推广杂交玉米新品种,并从新疆引进维吾尔156、HD409,农大四号,农大七号,春杂二号等品种,分别在18个公社的339个大队试种,每亩增产效率18%以上,引进小麦丰产三号在川塬地区试种。1966年全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2.6万亩,1967年扩大为6万余亩。六十年代中期,农作物灭虫普遍推广使用杀菌剂代森锌、五氯硝基苯、甲基托布津和杀虫剂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磷胺、三硫磷、杀螟松、青虫菊等。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小麦丰产三号品种种植面积占到全县小麦总面积50%。在山区和丘陵区推广西秦大队科研室培育的双丰收小麦品种,川塬地区推广秆矮、抗倒伏、早熟、产高的小偃六号和植联一号小麦品种。1973年以后,推广陕单一号、陕单五号、陕单七号、黄白单交、武顶一号等单交玉米品种,到1976年单交玉米品种种植面积23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71%。1972年首次引进除草剂一号、灭草隆等五种化学药物试剂;次年,城关、杨家沟、阳平、宁王、天王、汧河、石羊庙等七个公社33个大队推广黑光灯诱虫法,诱杀金龟子、棉铃虫、地老虎等70余种害虫,对粮、棉、蔬菜等农作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对家畜品种改良,县人委1963年投资两万余元,从外地引进秦川牛,杂交改良,并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加快了黄牛改良步伐。1974年,县配种站率先在宝鸡地区推广牛冷冻精液配种,兼制秦川牛冷冻精液颗粒获得成功,应用到扶风、眉县、千阳、陇县、凤翔等县。同年,城关公社西秦大队试验烟麦套种,以防烤烟小叶病和花叶病,获得亩产小麦579.8斤、烤烟450斤的好收成。
    1978年,引进植联一号和小偃六号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70余万亩;从山西省引进抗丝黑穗病玉米品种、中单二号,次年种植500亩,到1983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3万亩,是山区和塬区春玉米的主要品种;1979~1982年,又先后引进户单一号,陕单九号、聊玉五号、京杂六号、兽元单四号等杂交种,以户单一号推广为最,到1983年推广面积达10.4万亩,成为川道夏玉米的主要品种。
    八十年代,本县新技术推广和应用较为广泛。县丝绸厂1981年推广立缫操作法,生丝质量平均品位达2A+79级,每百斤丝原料消耗下降8.5%。县纺织机械厂,1982年引进远红外线恒温自控烘漆炉新技术,代替电阻炉,每烤一千件工件,比原炉节电164.2度,烘烤合格率提高5%。农业战线,除继续引进宝麦一号、秦麦一号、44314等小麦新品种在川塬地区推广应用外,由范振帮等三人自选课题,进行玉米机播技术试验推广,获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1982年在全县推广小麦叶面喷肥10万亩和氮、磷、钾、混合施肥新技术(俗称“三肥垫底一炮轰)。此间,县农技站在城关公社水莲寨大队承包辣椒250亩,利用赤眼蜂进行辣椒夜蛾虫习性试验,获得辣椒亩产比上年增长一倍的好成绩。
    1983年,在全县推广小麦叶龄促控新技术5400亩,平均每亩小麦47.6斤,降低水、肥投资2元。并在香泉乡山坡地推广水平沟种植新技术(沿等高线开沟种植)450亩,平均亩产增长18~46%,后山区广为应用。同年,虢镇渭河大桥桥梁工程应用水平滑模新工艺施工,就地灌注,占地少,省时省料,节约了大量木材和资金。与此同时,在宝(鸡)平(凉)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中,应用加筋土新技术,在(5公里+183米至5公里+278米)95米长路段试行,少占耕地1.07亩,减少填方量1780立方米,节约投资40%。1984年,全县大面积推广小麦叶龄促控技术,选点调查18万亩,增产节资效益达83万余元。此年,县功地区有4个公社应用牛焦虫防治新技术,使全地区牛焦虫发病率由1982年的21.3%下降到0.04%。
    1986年,渭河川道地区,大面积推广玉米规范化栽培新技术,种示范田13万余亩,平均亩产达349公斤,较大田亩产增45公斤;万亩油菜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后,亩产达250公斤。山区旱地小麦,推广水平沟种植规范化栽培技术,增产效益亦为显著。
    1987年,全县对13.9万亩农作物应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产品,增产粮食487万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89万元。坪头区农技站承担的40亩蒙柯尔大麦引进试验,在西部山区3乡16村39个村民小组试种,亩产平均比当地高出50余公斤。
    1988年全县共完成农科试验、示范、推广等课题项目44个,全县技术覆盖面积368.3万亩,增产粮食8200万公斤。主要项目有:配方施肥,小麦、玉米规范化栽培,山地水平沟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县农技推广站接受部、省、市科委委托,开展了11项重要课题项目研究示范推广。其中国家“丰收计划”项目——灌区小麦亩产40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和灌区夏玉米亩产40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经秋夏两次省级专家技术验收鉴定,获得好评;秋西红柿栽培示范获得成功,全县示范推广4154亩,亩增收达700多元,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现场验收鉴定。
    1989年共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推广、服务36项,技术覆盖面积388.6万亩。较为重大项目分别有川塬灌区小麦、夏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31.56万亩;粮粮间作套种推广28.37万亩;粮经间作套种6.09万亩;配方施肥技术推广35.91万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推广128.6万亩;对小麦、玉米等作物1.5万亩进行检疫对象普查;经济作物新技术推广15.53万亩;旱地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34.1万亩;山地水平沟种植技术推广9.34万亩,地膜玉米栽培1688亩;引进、繁育、推广作物新品种10.4万亩。县农技站田文琴等4人承包“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研究与推广项目,当年推广22.8万亩,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