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体育
本县古代私塾体育,无从考稽。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金台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后,始将体操列入教学内容,进行跑步、打毛蛋(羊毛或棉花扎成球型)、踢毽子等简单体育活动。
民国十一年(1922年),县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学,除坚持每日早操跑步、课间游戏(移手帕、老鹰抓小鸡)外,把体育正式列入授课表,每周讲授体育常识或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瞎子追跛子、捉迷藏、跳绳、队形训练等体育活动。其余近百所初等小学虽无体育课,但以游戏为主的体育活动开展得相当普遍。
民国十六年(1927),陕西省立西安二中由凤翔迁入虢镇,篮球运动始在本县出现。次年,各校又相继增设“国术”(即武术)、田径等体育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部分院校迁来本县,乒乓球、棒球在中等学校逐步兴起,并在体育授课中增设射击和军事演习知识课。此间,各高等小学和保学(即初等小学)体育项目虽有增加,但球类因场地及经费困难,尚少见。
民国三十年(1941),宝鸡专员公署专员温崇信亲自督导,在县立中学(今宝鸡中学)操场举办中小学田径、篮球、排球、武术体育运动会。民国三十三年(1944),温崇信又利用暑期,举办中小学田径、棒球、网球、篮球运动会。从此,学校体育以田径和球类为主逐渐兴起,但重点仍在县城及虢镇周围中学和中心国民小学,数量众多的保学体育,仍只进行队形训练、游戏等一般活动,无体育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学校体育在五十年代初期,普小(即初小)和完全小学主要开展扭秧歌、打花棍等活动。篮球、乒乓球、板羽球、拔河、跳绳和田径比赛较活跃。中学体育以篮球为主要项目,兼有排球、垒球、跳高、跳远、标枪、赛跑等。1955年,虢镇中学首次推行《劳卫制》,根据国家规定,达标者分一、二、三级,发给《劳卫制》证章和证书。接着,《劳卫制》在全县9所中学普遍推行。
1956年,《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颁布后,县教育部门多次举办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开展体育课观摩教学和评选体育课教学能手活动,使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得以充实。
1961年,《劳卫制》中止,全国中小学实行统编体育教材。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思想指导下,降低学校体育课教学要求,减少体育活动量次。
1964年,《劳卫制》更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次年,全县各中小学体育教学开始推广。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一切教学工作停止。1968年,各校秩序基本恢复后,要求体育立足战备,从实战出发,改体育课为军体课,教学项目有队列训练、手榴弹投掷、越野跑、刺杀等军事内容(多为驻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任教),兼而参加“农业学大寨”义务劳动锻炼,各学校传统体育教学基本中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体育经过拨乱反正,逐渐恢复。次年,县文教局依据新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各学校体育课设置,作出明确规定,并决定在条件较好的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子校、马营中学开展田径训练,在渭阳柴油机厂子校、群力无线电器材厂子校开展篮球训练,使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向专一多能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各学校先后恢复早操、课间操和每周两个下午的课外活动制度,使学生保证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据统计,1981年全县有3470名中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其中中学生2923名,小学生547名;1982年达标人数为1587名,其中青年组141名,少年甲组320名,少年乙组601名,儿童组(小学)525名;1983年达标929名,其中成年组40名,少年甲组187名,少年乙组331名,儿童组371名。
1984年,本县中小学校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按照儿童、少年乙、少年甲、青年4个组别的及格、良好、优秀3个等级,在全县开展“达标班”、“达标校”评比竞赛活动。本年全县中小学达标及格人数为5598名,其中少年甲组1120名,少年乙组3013名,儿童组1465名,有804名被评为优秀;1985年全县达标人数为10000名(中学7097名,小学2903名),其中优秀1643名,良好3947名,及格4410名;1986年达标人数33608名(中学24181名,小学9427名),其中优秀589名,良好8777名,及格24242名;1987年达标人数16911名(中学11038名,小学5873名),其中优秀1089名,良好5224名,及格10598名,全县有22所中小学校和122个班级被验收为达标集体;1988年,全县达标学校增加到29所,达标班140个,有39983名中小学生达到锻炼标准要求;1989年,全县达标班151个,学校28所。是年,虢镇中学被国家教委评为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课外体育活动在本县亦具特色,既有城乡地域之分,又有季节门类之别,亦随年龄大小而更替。民国时,城镇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除早操外逐渐开展球类活动。中学生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活动为主,小学生以游戏、跳绳、踢毽子为乐;农村小学风行传统跳方、踢毽子等游戏。季节性有打砖牌、放风筝、抓洋儿(多为女孩所玩)、打毛蛋、登架子、赶丑、斗鸡、打沙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学校课外活动渐兴打沙包、跳皮筋、打羽毛球、垒球、康乐球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