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区石鼓
2011-10-17 23:49:2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石鼓为春秋时之物,用坚硬化岗石质琢制而成鼓状,十刻,鼓大每径与高约各3尺余,周围刻有籀文(大篆)。
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宝鸡县志》记载:石鼓“出县南(今宝鸡市渭滨区石坝河乡石鼓山)十五里山麓,周时有石如鼓者十,宣王凿之,以记中兴。后无文者一,有文者九,可见者四百一十七字,可识者二百七十二字。其文即史籀”。初弃散于荒野之中,唐德宗贞元时(785~804),凤翔知府郑余庆得其九,移置于凤翔孔庙。五代之乱又复散失。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凤翔知府司马池又辇至府学门庑下而亡其一。仁宗皇祐四年(1052),太守向傅师访求复得(传在今凤翔县石落务村)始足十。即乍原石,然上端已被削去,刳作臼形。此鼓原文七字一行,已成一行四字。徽宗大观中(1107~1110),徙置开封。宋南渡后,金人移置燕京(今北京)国子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不久,石鼓迁至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回北京,置于故宫博物院至今。
石鼓自唐德宗贞元时在本县荒野发现至今,历时近1200年,引起中外学者极大关注。自唐以来,国内不下200余名流学者致力于石鼓年代、所记何事的考辨和研究。特别是石鼓之年代,上起周宣王,下至北周,诸种种推断,歧异颇多。
张怀瓘、李嗣真、张彦远、韩愈、苏东坡、梅圣俞等皆以为周宣王时刻,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时刻,郑樵因鼓文与秦器相合指为秦刻石,武亿以为汉物,王闿运以为晋物,近人王东培在《复傅抱石书》中谓为北周遗物。自马衡《石鼓为秦刻石》发表后,歧异相对统一。唐兰以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所作,郭沫若以为秦襄公八年(770)立西畴时作。今人李铁华集前人研究成果于一体,取其之长,补其不足,以秦国史事为诗篇背景,依《史记·秦本纪》作比较分析,确定石鼓制作年代为秦文公五十年(前716)。十鼓十诗的内涵,是秦文公四年(前762)由西垂宫东猎初至汧渭之会到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周桓王初立和文公孙新立太子时,邀集诸侯“宴乐天子”期间重要事件的叙事史诗。
因石鼓屡经迁徙,原次序已无从得知。宋代以来,诸家之著录多以第一、第二或甲、乙、丙、丁等称之,若不知其所指为何石。郭沫若仿《诗》序例,标举文中二字为石之标名,李铁华从之,但在先后排列有别,且将郭沫若标之“苯欶”改为“天虹”、将“马蔍”改为“銮车”。
世传秦石鼓文拓本,今所见亦然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5)锡山、安国所藏《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宋拓本为最古,均为翦装。但彼此亦有先后,《先锋》本最早,翦夺字数较多;《中权》本、《后劲》本虽晚,各保存许多残字。从保存字数考查,《先锋》本不计重文共存480字,郭沫若从《中权》、《后劲》本中补辑21字,总共保存字数不计重文为501字。李铁华以安国《先锋》、《中权》、《后劲》三拓本为主,参以其它版本及有关石鼓文著述,得前人未识和已识而未补出之全文31,考辨后的鼓文(含重文、合文、赘文及东坡本补入之字)凡646字。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