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未发掘墓葬
黄帝孙舜妻盲冢:《汉书·地理志》载:“陈仓有黄帝孙舜妻盲冢”,其冢不详所在。
秦文公、秦宁公墓:《史记·秦本纪》载,文公、宁公卒后皆“葬西山”。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宁公墓在岐州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纪》云:“宁公墓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也。”徐广谓在陇西之西县,非是。二墓今不详所在。
秦武公墓:《史记·秦本纪》云:“武公卒,葬雍平阳。”墓址今不详。
唐冯十一娘墓:据旧志载,墓在陈仓新平原,其址不详。
虢国夫人杨氏墓:《旧唐书·后妃列传》:“马嵬之难,虢国与杨国忠妻裴柔等奔陈仓,县令率吏追之,弃马走林。虢国先杀其二子并柔与其女刺杀之,自刭不殊,吏载置于狱而死,瘗陈仓东郭处。”其墓址今不详。
唐歧王李茂贞墓:在陵原乡张家沟村东南。今墓封土高1.5米,周长约18米(原封土约2000立方米)。有陪葬墓一座及石人、石羊、石狮等(现仅残存一石狮)。为宝鸡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范庄墓:旧志载,在本县大像里,其址今不详。
唐孙皇后墓:在香泉乡孙家村塬上。坟冢低矮不清,约半亩余。坟上有红叶橡树。传为唐长孙皇后之母墓,影响深广,然无史料佐证。现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邠国公李思齐墓:在今石羊庙乡北坡村西坂。旧志载:“乾隆十二年(1747),奉旨筑墙围护”。其墓在六十年代造田时受到破坏。现残存半边封土,高3米,占地430平方米,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探花刘俊墓:旧志载:“在县东北。”其墓在蟠龙乡白石沟村西,五十年代已毁,今无存。
明侍郎张抚墓:旧志载:“在县东十里。”即今宝鸡市肉联厂附近。六十年代初,宝鸡峡引渭渠从此通过,墓毁。
明东阁大学士杨畏知墓:旧志载:“在县北陵原上。”墓今不存。
清太堡党崇雅墓:在今蟠龙乡白石沟村东。墓冢已残损不清,仅有石碑半截,文字漫漶。
桃园墓葬群:在县功镇桃园村,春秋墓葬,无封土。占地约1万平方米。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贾村墓葬群:在贾村镇贾村七组附近,地处贾村东塬边,东西长50余米。系西周和春秋时期墓葬群,有葬坑数十处,内涵分明,土层清楚,是研究周代生活、葬俗、历史重要遗址,已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发掘墓葬
1978年,本县杨家沟乡西高泉村一社员在本村二阶台地上发现春秋秦墓一处,面川依原,南距太公庙村春秋遗址1公里,共三座,编号分别为BY×M
1、BY×M
2、BY× M
3(简称M
1、M
2、M
3)。M
1出土22件铜器,M
2和M
3出土陶器30余件。三座墓东西排列,间距2米左右。均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壁基本垂直,圹内填土夯实,颇坚硬。
M
1发现后已破坏,葬式不明,据称尸骨屈肢,铜器置头前。亦有陶器,皆毁坏。
M
2坑宽1.47米,残长1.90米,距原地表深约3米。南偏东约20°。椁宽1.07米,残长1.90米,棺具破坏,葬式不明。陶器置棺外头向处。M
3墓坑宽2米,长3.30米,距原地表约深4.50米,南偏东18°。圹填纯净黄土。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宽1.10米,长2.62米,高0.60米;棺宽0.8米,长1.8米,高度不清。棺板厚4.5厘米。棺盖坍落。在棺盖头部板灰上发现一堆圭残片,上洒满朱砂粉,据推测,石圭原置棺盖之上。棺内骨骼保存完整,屈肢,双手交叉胸前,面朝上略偏东,尸骨周围铺洒朱砂粉末。
三墓出土铜器、陶器如下:
铜钟:1件(M1:1)。有甬、甬下有干,干上有四枚圆状突起,有旋。舞部饰云纹。篆部每边有三排枚,排间饰窃曲纹。隧部饰云纹。钟内壁有八道音槽。通高23厘米。甬高8.7厘米,铣间距12厘米。
铜壶:1件(M1:2)。直口方唇,颈有两兽耳衔环,圈足。口沿饰一周三角形夔纹;颈饰两组相背回首的凤鸟纹,云雷纹衬底。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重环纹,上部纹间的四个三角形突起与下部纹间的四个正方形突起相对称,中间用重环纹相连。足部饰三角形夔纹。通高35.7厘米、口径11.8厘米、腹最大径24厘米、圈足径19.9厘米、腹深29.8厘米。
周生豆:1件(M1:3)。盘较浅,壁有一周圆涡纹突起,旁饰云气纹。柄粗束腰,饰鱼鳞纹,上下各有四个对称镂孔。通高19.5厘米、口径14.8厘米、圈足径14.3厘米、盘深4厘米。豆盘有铭两行十字“周生乍
豆用享于宗室”。
铜斧:2件(M1:4—5)。M1:4,长方形銎口,方唇,斧正背有钉孔通长13厘米、銎口径4×5厘米。M1:5,长方形,通长16厘米、銎口有两道弦纹,径5.2×3厘米。
铜剑:1件(M1:6)。锋利。有中脊,断面菱形。身部有单线勾勒兽面。茎部中空,由四个人面纹饰连成。残长22.5厘米、剑把长9.5厘米。
铜戈:7件,分两式。Ⅰ式6件(M1:7—12),援部宽厚,挺直,无中脊,中胡二穿,墓部外沿有一穿,直内,内中部有一细长孔穿。Ml:7通长23.5厘米。M1:10援基部有一圆孔,正背两面饰有两对称蝉纹兽面。内部残。长15.6厘米。Ⅱ式1件(M1:3),援窄长,锋尖利,有中锋,断面作菱形,长胡二穿。援基部有一圆孔,内部残。残长13.5厘米。
铜削:1件(M1:14)。刀把尾部有方形环孔,通长19厘米。
铜尖角状器:1件(MⅠ:15)。尖角弯曲中空。
铜鱼:2件。M1:16,嘴部有穿孔,两侧有鳞纹。通长19.5厘米。M1:17,嘴部亦有穿孔,一侧饰鳞纹,通长12.5厘米。
车马器:5件。其中:车軎3件(M1:18—20),銮2件(M1:21—22)。軎身饰一周蝉纹,一周重环纹,首顶部饰重环纹,中有涡纹,通高10.5厘米。銮上部为扁圆铃,铃内有弹丸,铃上有辐射状镂孔。下部为长方形銎座,座正反两面各有四个菱形凸饰,四壁有圆形穿孔。铃M1:21通高17.2厘米,銎口径3.2×3.8厘米。
陶鼎:6件,分三式。Ⅰ式2件(M2:1—2),腹扁球形敛口,附耳较小,兽蹄形足。腹饰瓦纹,底有细绳纹。陶色青灰,带耳通高15厘米、口径15.2厘米、腹深9厘米。Ⅱ式3件(M3:1—3),腹圆球形、敛口、折肩、附耳较大、底平、兽足。颈部饰瓦纹。口沿及器身有慢轮加工痕迹。M3:2通高15.6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9厘米。Ⅲ式1件(M3:4),身扁平,腹浅,敛口,折沿,兽足极矮,身饰两道弦纹,无耳、有盖。通高15.7厘米、口径19厘米,腹深8.6厘米。
陶簋:8件。仿铜器制作,分两式。Ⅰ式4件(M2:3—6),敛口,鼓腹,两兽耳,高圈足,身较浅,饰弦纹,盖饰弦纹及二周几何纹。土色青灰,均轮制,烧造极好。通高16厘米、口径14.4厘米、腹深6.4厘米、腹最大径16.5厘米、圈足径13.2厘米。Ⅱ式4件,敛口,鼓腹,腹壁斜下收,圈足,两兽耳,有盖。腹部饰瓦纹,下部饰粗绳纹。通高18厘米、口径15.3厘米、腹深9厘米、腹最大径18厘米,圈足径16厘米。
陶豆:4件(M2:7—8,M3:9—10)。陶豆M2,盘浅,壁直,柄高,壁饰弦纹。通高13厘米、口径14.4厘米、盘深3.8厘米、底径11厘米。陶豆M3,壁斜直外侈,柄饰瓦纹,座径较大。M3:9通高14厘米、口径16厘米、盘深3.8厘米、座径13厘米。
陶簋:2件,分两式。1式1件(M2:9),直口折沿,束腰,鬲部平裆三足。通体饰细绳纹,口沿饰弦纹。通高25.5厘米、口径18厘米、甑部深12.4厘米。Ⅱ式1件(M3:11),直口外侈,折沿,口沿有两小立耳,口呈长方形,束腰,鬲部四足,连裆。通体素面,口沿部位有细绳纹。通高25厘米、口径14.6×16.2厘米、甑部深13厘米。
大喇叭口陶盂:4件,器形基本相同。M2:11—12,细颈,腹身外鼓,平底,肩部有两索形提系。口沿及肩部饰几何形纹,肩部以下至腹身饰细绳纹。通高25厘米、口径24.6厘米、腹最大径23.1厘米、底径11.2米。M3:12—13,口沿及肩部均饰弦纹,腹身饰绳纹。通高23.3厘米、口径24.4厘米、腹最大径22厘米、底径11.8厘米。
陶鬲:1件(M2:10),敛口,折沿,平裆,尖足根实。器身饰细绳纹,裆部饰粗绳纹。通高16.9厘米、口径16.8厘米。
陶盆:1件(M2:15)。大口微敛,沿外折,折肩,平底,最大径在肩部。通高6.8厘米、口径13.6厘米、肩径13.4厘米、底径7.2厘米、腹深6.4厘米。
陶罐:5件,分四式。Ⅰ式1件(M2:14),口极小,直颈,腹外鼓,小平底。通体饰粗弦纹。通高9.4厘米、口径3.7厘米、腹最大径11.5厘米、底径4厘米、腹深9厘米。Ⅱ式1件(M2:13)敛口,折沿,体扁平,腰最大径在中部,底有三小尖状椎足,通体饰瓦纹。通高6.4厘米、口径5.8厘米、腹最大径9.4厘米、腹深4.3厘米。Ⅲ式2件(M3:14—15),侈口、折沿、体扁圆,平底,身饰弦纹。通高11厘米、口径9.8厘米、腹最大径13.6厘米、底径6.4厘米、腹深10.5厘米。Ⅳ式罐1件(M3:16),侈沿,腹圆鼓,平底下又附加一圈泥条假圈足,通身饰粗绳纹。通高15厘米、口径10厘米、腹最大径16.2厘米、底径8厘米、圈足径6厘米、腹深14厘米。
陶盘匜:1套(M3:17—18)。双耳,身浅,口外侈,底有四小方形足。通高7厘米、口径16.3厘米、深4厘米。匝形似瓢,带流,有兽头鋬,四小方形足。通长14厘米、高5厘米。
M1所出兵器、车马器,与上村岭虢国墓所出物器风格相像。周生豆铭文与《容斋集古
》所收周生豆全同(可能是同一铭铸件)。车軎軎首饰垂环纹、变形三角蝉纹,与本县太公庙所出秦公镈纹饰属同一风格。铜壶、铜豆为西周晚期遗物。
M2、M3两墓所出陶器,均为明器,多采用轮制。陶土周澄泥,制作精细,器形类似宝鸡市福临堡春秋早期墓葬所出陶器。故,三墓时代,大体属春秋前期。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