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文化馆(站)(2)
2011-10-16 22:23:2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二、开展读书阅览。1950年,县文化馆成立后,内设图书借阅和报刊阅览室,由专人负责藏书管理和借阅。1952~1968年图书室随文化馆三次迁址,此期因图书受到严重破坏而停止借阅。
     1978年,省拨款1万元筹建县图书馆,编制5人,订阅各种报刊170多份,馆藏各类书籍3553册。是年10月建成后,即开展图书借阅、图书采编和基层文化室的业务辅导工作,当年共发展持证读者500余人。1979年新增各类图书3192册,藏书总量达到6745册。1981年,馆内藏书达13643册,年借阅9800人(次)。次年5月,县图书馆为扩大图书阅览面,召开读书座谈会,组织图书协作网。在虢镇城内和火车站设立小书摊,在部分乡镇设置图书流动箱,辅导读者开展读书活动。1983年,馆内藏书20133册,制作图书流动箱4个,采取划片定点办法,在农村开展流动借阅读书活动,吸引读者6万余人(次)。10月召集了小人书摊从业人员座谈会。交流经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84年春节期间,县图书馆首次举办《振兴中华》百题解答知识竞赛活动,有万余名工人、干部、学生、解放军指战员参加。9月,又举办《建国35周年》百题解答竞赛,受到群众好评。
     1985年以来,随着图书业务增加,县图书馆人员增加到7名。1988年,馆藏书总量3.2万册,年借阅读者5.1万人(次),借阅书刊达5.5万册(次),接待查询资料者170多人(次)。每年春节期间,除组织群众开展法律和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外,还组织书法爱好者为群众书写春联。
     1987年春节举办的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知识竞赛,吸引2500多人参加;同年盛夏,又组织职工将部分图书、报刊移至馆外,开展夜间读书服务活动,仅此接待群众达万余人(次)。
     三、组织戏曲、故事会演。1955年2月,本县举行首次民间业余艺术会演。次年春,又举办皮影戏会演,慕仪村马好善皮影班,以挑线技艺精湛、唱腔出众,被推荐参加宝鸡地区和省小戏会演,由马好善主演的《孙膑坐洞》、《下河东》剧目,获得省地会演一等奖;《审椅子》、《好媳妇》剧目,又获宝鸡地区会演一等奖。“文革”动乱期间,文化馆曾多次组织“样板戏”调演。1976年调演规模较大,演出时间长达两月有余,参加演出者50人,多为农村业余剧团骨干演员。1978年,为宣传总任务和新《宪法》,选拔农村业余骨干演员和县文艺学校毕业学员数十人,组成总任务、新《宪法》宣传队,在全县巡回演出眉户现代剧《梁秋燕》、秦腔《龙王庙》、《三世仇》选场,历史剧《姊妹易嫁》、《卷席筒》、《窦娥冤》、《杀庙》、《柜中缘》、《虎口缘》等。1979年10月,县文化馆举办了天王、宁王、东崖、周原、七一信箱等业余剧团调演大会。次年2月,组织西府秦腔老艺人李甲宝、沙得金、魏凤鸣、韩勤元作传艺演出,其《逃国》、《搬石头》等剧目的作功对青年演员影响极大,后在1981年11月举办的30名青年学生演员会演中,有3名获得演出一等奖,6名获得二等奖,8名获得三等奖。 1985年1月14日至29日,文化馆举办农村业余剧团调演,有天王、宁王、贾村、六川河、双白杨、慕仪、天王镇王家堡7个业余剧团参加。
    故事汇讲活动,本县兴盛于“文革”时期。1970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选调农村文艺宣传队故事员30名,举办故事员学习班进行培训,并印发《革命故事》小册子5000余本,在全县开展大规模的“大讲革命故事”活动。1971年,县文化部门邀请合阳县故事员范永录、刘乖兰、郑焕霞来县传授讲故事经验,并在虢镇、清溪、坪头等地进行现场讲演,听众达数千人(次)。1970~1975年,县和公社曾先后举办故事员学习班150多次,培训故事员300多人,各地举办故事汇讲40多场次,同时,举办了13期故事创作人员学习班。先后新创作《团结面》、《两个大嫂》、《十二点差一分》、《伟大的战士》等新故事100多个。《靶场婚礼》(徐涛作)、《冬梅的故事》(王东玉作)、《我的老师》(李志杰作)、《故事员的故事》(王东玉作)、《哥哥的婚事》(常西省、刘正堂作)、《抢运之前》(周振铎作)等13篇故事创作作品,被评为优秀,并在省、地刊物上发表。全县有24名故事员先后参加了宝鸡地区故事汇讲活动;罗爱梅、李惠芳、张松龄、高钦贤被选拔参加了省故事汇讲活动,并获得大会奖励;天王、新街、蜀仓、钓渭等公社和城关公社西秦大队,先后被评为全县讲故事活动先进单位。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故事汇讲活动在县内渐少,但新故事创作并未止息。1977年王伟培创作的《会战》和西秦大队集体创作的《革命故事大开展》等新故事,均获得省、地两级优秀作品奖。1980年,李逢春的《刘三保贩牛》获得宝鸡市调演创作二等奖。1986年,田溪、杨仓勤创作的《决斗》、《立柱和我媳妇》等13篇新故事在省、市故事调演中获得了好评。
    四、辅导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文化馆采取举办专题文艺创作学习班、召开创作会或改稿会等形式,提高业余创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1956年创办《虢镇文艺》季刊,以传播文学艺术创作指导思想为中心,发表业余作者的作品,交流经验(每期油印400份),发至全县;1958年铅印后改名《革命文艺》;1979年更名《金鸡文艺》,每期印数增加到500份;1981年定名为《鸡峰文艺》,1983年因经费不足停办。1986年,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和县文化馆合作创办《西虢文学报》,4开4版,每季1期,1989年12月,全国性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中,注销刊号,停办。
    五、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本县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始于1979年。12月,天王公社文艺创作组创办油印刊物《滋泉》,刊出民间文学专辑后,受到群众欢迎。次年,陕西《群众艺术》刊物先后将《钓鱼台畔柏森森》等篇转载。1981年3月,宝鸡市民间文学整理工作座谈会之后,县境一批较好民间故事和风物传说迅速问世,其中有7篇被《宝鸡民间风物传说》收录。1982年,全县民间文学作品有11篇被《宝鸡民间故事选》采用,其中宋军整理的《三十八万老虎下山来》被陕西《群众艺术》、《山西民间文学选刊》选登,1983年11月,召开全县民间文学座谈会,对部分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整理后,有两篇刊载于《陕西日报》和《陕西少年》,14篇刊于《宝鸡文艺》。天王中心文化站干部、业余创作爱好者田继才被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陕西分会吸收为会员。
    1986年9月,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本县开始对县境内流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进行全面普查,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牵头组建了领导小组,各乡镇以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主成立了普查小组,历半年时间(至1987年3月),共收集整理资料百万余字,由县文化馆干部李浡、田溪整理、编辑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于1987年12月印刷出版。书内共集各类故事286篇,35万余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三大部分),传说中分人物、地方、动植物、风俗四个类型,故事中分幻想、生活、机智人物、动物、寓言、笑话六个类型。
    1988年,田溪整理的民间故事《姜子牙传奇》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作品奖。
    1989年,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分会接收为会员的有宋军、田溪、杨苍勤、李权军、权衡、胥鼎、关金虎。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