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调运和储存
清末民初,本县私营商行商品调运,主要靠人背肩挑,独轮手推车和骡马驮运。民国二十六年(1937)以后,陇海铁路通达县境,长途商品购销始靠铁路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营、供销、物资商业的发展,商品调运设备不断更新与发展。五十年代初期,山区和短途商品调运,仍靠人力车、马车和民工运输。1954年,县供销社自行购买骡马9匹,胶轮大车4辆,配备5名工人,成立专业运输队,担负全县供销系统商品运输任务,年运输量达37503吨公里。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人背肩挑商品运输工具逐步淘汰,大宗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商品,采取就地验收、就地包装、就地调出、直接运输上站办法,减少了运转环节,商业、供销、物资系统较大企业,开始购买拖拉机、汽车调运商品。
1987年,商业、供销、物资系统公司和农村基层供销社等企业单位始购有中小型拖拉机、载重汽车和客货两运工具车辆。
储存,民国前私营商业商品储存设施无考。五十年代初期,大多占用旧民房,利用旧庙宇因陋就简储存商品。1954年,虢镇食品站储存鲜蛋,用陶瓷大缸。1955年,县供销社投资3万元,在虢镇车站道北一经理部始修土木结构仓库两幢300平方米,储存生产资料,并给下属3个基层供销社修建仓库450平方米。1956年,第二经理部修建仓库150平方米。1957年,给天王、拓石建库180平方米。六十年代,修建酒库3栋,水泥池24个,购置10吨小油罐1个,5吨氨水罐4个,运储油桶80个。七十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资料需求量增长,各企业普遍重视商品储存设施建设,更新改造了一批土木结构仓库,在虢镇车站和平路东修建砖木、水泥结构百货、五金仓库3200平方米,在惠家湾、阳平和县城修建盐库6栋,总储量2380吨,修大型机械碘盐加工厂1处,年加工量达2457吨,在车站道北修建石油库1处,安装有50吨金属储油罐20个,地下石油流通管线200多米。阳平、周原、坪头供销社修建有土油罐8座,计1220平方米,年储油量840吨。1981年,新建烟酒副食仓库5栋,建筑面积3607平方米,仓容量2560吨;石油库由原3亩扩建为7.5亩,新添置50吨金属油罐31个。1983年,修建冷库1栋,储存量为500吨。
1987年底,全县有43个单位仓储管理达到“四无”标准要求。供销系统仓储管理被评为陕西省仓储先进单位,五金、百货仓储被评为省、市“四无仓库”先进单位,石油公司油库被评为陕西省“十好油库”管理先进单位。
第四节 对外贸易
本县从1958年开始,由供销第一、二经理部组织出口杏仁18担。1962年后,外贸出口商品在组织收购的同时,按地区、品种作了具体分工,由一经理部组织畜产品、辣椒干出口,二经理部组织杏仁、核桃、蜂蜜出口。全年出口量672担,总值7万元。1963年,出口量增加到1882担,总值10万余元。1964年,出口猪肠衣3600根。1969年,县农副产品公司成立后,统管全县外贸商品出口,品种主要有辣椒干、核桃、蜂蜜、生漆、杏仁、花椒、畜产品、苹果等10多个品种。1974年,外贸出口量增加到14381担,总值158万元。其中:辣椒干8600担,蜂蜜862担,核桃4783担,杏仁71担,花椒65担。1978年后,外贸出口增加了土豆、鲜辣角、葱头等。1985年,出口总量达18412担,总值241万元。1987年,达到19258担。总值273万元。1989年,出口总量6674担,总值242万元。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