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购进
本县商品购进,一是通过国家商业、物资部门一、二级批发站计划调购;二是直接购自工农业生产单位及生产者个人。其大宗日用工(商)业品、建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均由国家批发站按计划调进,部分购自中央、省、市驻本县生产单位和县办地方工业生产单位,部分实行包产包销。农副、土、特产品、肉食品、畜产品、废旧物资等,大多购自农村生产者个人和生产单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流通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国家一、二级站的计划商品范围越来越小,大部分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放开经营,允许商品产销直接见面。从此,商业、供销、物资经销企业单位,自行向省内外、县内外以厂商、商商、农商横向挂钩形式,购进计划外紧销商品和农副产品,弥补工农业生产需要和市场不足其历年社会商品购进,详见“购、销、存总额表”。以下仅对县内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作以简述。
棉花本县种植历史较早,但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较少。1949年后,人民政府抓棉花生产,到195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3188亩,亩产29.5斤。1954年棉花实行统购统销,计划种植,面积31086亩,亩产38斤,收购2148担。1962年后棉花减少到11448亩,亩产11斤,收购162担。1967年棉花为历史最好水平,亩产98.7斤。1977年县设棉花办公室,专抓棉花生产,面积40410亩,亩产35.8斤,收购5701担,到1979年收购8789担。因气温低、光照短、成热晚、产量低,1981年停止棉花种植收购。
烟叶。明末,本县开始零星种植,称旱烟,靠光照干制,又称晒烟。主要种植于川塬。千河司、黄二崖出产的晒烟叶薄、色黄、味香,人们喜爱,是招待宾朋、馈赠亲友之佳品,畅销省内外。1951年,从河南省引进烤烟新品种,在川塬地区十几个乡镇试种。1960年,面积发展到6548亩,亩产69斤,收购3834担。1971年,亩产为179.5斤,收购7049担。1978年,种植8000亩,亩产223斤,收购15115担。因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发育慢,产量低,青烟多,面积逐年减少。1983年停止指令性种植和收购。
辣椒。明万历十五年(1587),在川道地区零星始种,产量甚微。1950年后,全县种植4193亩,亩产193.6斤。1979年,在石羊庙乡李家堡、千河乡冯家嘴试行辣椒育苗移栽,取得成功,亩产达834斤,曾选派代表出席国务院辣椒生产会议。河南、四川、山西、山东、湖南、甘肃等省及本省许多地区先后来本县参观,并在本县指令性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10880亩。1983年,种植15000亩,亩产350斤,收购27421担。1985年,收购达到33694担。以“色泽红、皱纹匀、身条长、辣味佳”,于1983年荣获外贸部品质优良荣誉证书。
核桃。在本县已有2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是久享盛名的出口物资。分布于秦岭和西部山区,多为自生自长,零星分散。六十年代引进新品种,推广育苗移栽,面积发展到2800亩,年产200万斤,收购150万斤,出口70万斤。
苹果。清末引进种植,品种主要有:秦冠、红星、元帅、香焦、国光等。1966年后发展较快。年收购440担。1977年总产93227担,收购46807担。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22000亩,总产13万斤,千亩果园4个,列为省苹果生产基地县。具有色泽鲜艳,皮薄肉细,汁多酥甜,含糖高等特点,颇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年出口1.5万担。
黄芪。1958年,开始在通洞乡吴家坡试种成功。特点是:品正、条细、味甜、粉足,成为药用优质产品。1970年发展到山区24个乡镇。1980年,种植面积12486亩,年产58万斤。
生猪。本县农家素有养猪习惯。其收购,建国初由西北贸易公司宝鸡县虢镇支公司和县供销社分别承担。1949~1953年,全县收购生猪10900头,1954年8月,宝鸡支公司下达虢镇食品收购站生猪收购任务700头,因私商抬高收购价格,仅收购180头,占计划24.3%;10月,市场猪肉销大于产。1956年,为了有计划发展生猪生产,县人委规定:将派养派购任务分配到户,收购部门与养猪户签订派养派购合同;确定车辙、香泉、灵宝、西冯、赤沙、吴家坡、通洞、凤阁岭、拓石、柿树林、颜家河、东沟、坪头、马头、坊塘、晁峪、甘峪运输困难地区,由供销社自购自销,自负盈亏;在生猪派养派购重点乡,设半脱产经济委员,发动农民大养生猪。同时,采用投放饲料和现金的办法,订购生猪。是年,全县收购生猪9316头。1957年收购10433头,比1952年增长4.3倍。1958年收购24185头。1961~1962年,采取定点定时上门收购和让小商小贩、社员代购办法,两年共收购9030头(1961年仅3357头)。1963年,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的地区开展议购业务。1965年,取消派购和包干办法,实行挂牌收购,分等议价和付给奖售物资办法,并允许农民自宰自食,自宰分食,多余猪肉产销直接见面。对养猪困难户育肥期间,实行进圈验猪,发放预购定金和预付奖售饲料粮。1975年恢复派购办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开放,生猪生产迅速发展,1980~1984年,全县生猪购大于销,在保证执行派购合同和完成派购任务前提下,允许生产者自产自销,常年上市。食品公司开展跨地区收购和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1985年生猪年收购量达到59122头,1986年为66068头,1987年为68252头,1989年为52418头。
鲜蛋。本县五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收购和派购鲜蛋政策。1955年全县收购总量29200斤。1956年收购23507斤,完成年收购任务78.4%。1962年,鲜蛋收购实行奖售政策,奖售物资有食盐、煤油、食糖、火柴等。1963~1964年,由基层供销社代购。1965年,取消奖售和派购政策,实行管死投机倒把、国家挂牌收购,允许农民进城卖蛋,产销直接见面。是年,全县鲜蛋收购总量达到361700斤。1967年,鲜蛋经营以食品公司为主,安排收购、上调、供应、储存。收购采取国营、供销、代购员三结合办法,共收购477800斤。1969年,全县收购量又下降为179500斤,完成计划44.1%。1974年,为了扩大出口,改善市场供应,恢复奖售政策,每交售1斤鲜蛋,奖售食糖2两,收购量又上升到566000斤。1975年,再次实行派购。1976年,全县收购719500斤,并涌现出4个交售鲜蛋万斤大队和9个百斤户。1979年鲜蛋收购总量1360442斤。1981年,创造建国以来鲜蛋收购量高水平,达到186万斤1987年收购145万斤。1989年收购181万斤。
蔬菜。本县生产历史悠久,历来为农户个人自产自销,也有转手倒卖的菜贩子。1956年始,由国营、供销、合营商业经营或兼营。1960年,在县城光芒、大众、南堡村建立3个商品菜生产基地,实行计划种植,面积为1000亩。1967~1973年,扩大到1800亩。1974年种植4500亩,1975~1977年,扩大到5000亩。1979年稳定为4400亩,其中专业菜田2500亩。1980年起,蔬菜收购实行“统购包销”政策,即蔬菜经营单位对蔬菜生产专业队按计划生产的蔬菜,实行统购包销,亏损部分由蔬菜经营单位补贴,生产单位不受损失。1983年实行“包产包销”,1984年,对商品菜种植和收购,改为指导性计划下的“大管小活”。即管主要品种和计划指标,允许生产单位自销20%,产销可以直接见面,价格随行就市。是年,蔬菜品种发展到40多种,主要有:月萝卜、菠菜、黑白菜、大青菜、大白菜、根达菜、芹菜、蔺蒿、扯莲、土豆、甘兰、菜花、西红柿、莲藕、茄子、黄瓜、西葫芦、笋瓜、北瓜、冬瓜、豇豆、四季豆、法国菜豆、大辣子、线辣子、红薯、山药、生姜、白萝卜、红萝卜、甜萝卜、雪里红、大葱、蒜苗、蒜苔、芥菜、韭菜、香菜、青笋、葱头、飘儿菜等,亩产平均达8000斤以上。先后引进和自繁自育优良品种有:722~9号迎春甘兰、美国二号菜花、西农58号黄瓜、内蒙古早熟三号大辣子、青岛黄苏西红柿、山东四号大白菜、河南青麻叶、西安中心茄子、湖南矮树辣子等。1985年,蔬菜总购进量81294担,其中由外省、外县调进4300担。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