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种植业(4)
2011-10-16 17:50:3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三节 品种与改良
    本县农作物种植,共有11类、40种、257个品种。
    引进品种
    1.小麦。民国三十四年(1945),引进蚂蚱麦后,老品种笨麦、老芒麦、秃芒麦逐年淘汰。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引进302号麦,迄1949年,蚂蚱麦每年占播种面积50%以上。后因302号易倒伏、易染锈病,逐年减退。1952年,从武功引进碧蚂1号95.28万斤试种,当年种植73928亩,增产效果明显,旋大面积推广,1956年,播种面积占麦田面积90%以上。翌年,条锈病感染,造成减产。1958年,引进抗锈品种齐头红和6028。1961年,引进陕农1号、陕农2号、陕农9号、612、614、50F141—132、腰里曼等新品种,以陕农1号品种较优,1968年播种面积占麦田总面积60%以上。1965年,引进丰产3号在川、塬地区试种,迄1972年面积已占川、塬麦田面积50%;丘陵和山区,多以西秦大队培育的双丰收品种为主,1977年播种面积达224145亩,占丘、山区麦田61%。七十年代中、后期,先后引进小偃6号、植联1号。八十年代,引进宝麦1号、秦麦1号、44314、晋麦20、7859、7852、咸农151、秦麦9号、宝麦322等。1989年全县小麦生产布局是:川道以小偃6号品种为主,搭配咸农151、植联763;原区以小偃6号、晋麦20为主,搭配7859、7852;丘陵和山区以晋麦20、宝麦3号为主,搭配京农7913、宝麦1号、44314。
    2.玉米。民国时期,主要种植百日齐、二笨子、野鸡红等品种,亩产甚低。1955年引进金皇后、朝鲜白、白心马牙等。1965年引进维尔156、HD409、农大4号、农大7号、春杂2号等杂交品种,分别在18个公社、339个大队试种,平均亩产增长18.8%。1966年,全县种植杂交面积2.6万亩,1967年增至6万亩;1972年杂交种植面积扩大为31.9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91%。1973年后,推广陕单1号、陕单5号、陕单7号、黄白单交、武顶1号等单交品种。1976年,全县单交玉米种植23万亩,占玉米总面积71%。1977年,玉米丝黑穗病流行,翌年又从山西引进抗丝黑穗病品种中单2号,1979年种植500亩,1980年增至4.3万亩,1983年扩大到13万亩,成为山、塬地区春播玉米主要品种。1979年后,先后引进户单1号、陕单9号、聊玉5号、京杂6号、鲁原单4号,尤以户单1号,为川道夏玉米主要品种。1989年,全县玉米播种布局是:川道夏玉米以陕单9号为主,搭配中单2号和户单1号;塬区和丘陵区春玉米以户单1号为主,搭配聊玉5号;山区春玉米以中单2号为主,搭配京杂6号。
    3.高梁。民国及其以前,各地均以老品种红散芒、白散芒、住娄罐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6年引进杂交品种遗杂7号和5号试播13亩,获得丰收。1967年推广种植6000亩,配制杂交种526亩。1968年因“文革”打、砸、抢成风,制种中断。1970年,四次派员赴海南岛配制晋杂5号、榆杂1号、原杂12号等品种。1973年,全县杂交高粱面积达13.8万亩。1975年后,杂交高梁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全县杂交高粱仅1.33万亩。
    4.油菜。1954年引进跃进、胜利油菜试种成功,旋即推广,老品种渐淘汰。后因跃进、胜利油菜抗冻差、易染菌核病,七十年代末引进陕油110、7211、早丰1号等品种,逐渐淘汰跃进、胜利油菜。在丘陵区引进关油3号、川油7号、陕油401等品种。1982年,川、塬区引进ST75—1.7820,1985年又引进秦油2号,效果均好。
    5.棉花。清代,本县种植茧花(俗称苯花)。民国二十三年(1934)推广脱字棉和宝灵棉。民国二十五年(1936)又试种斯字棉和泾字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引进517品种,1958年后又陆续引进岱字15、徐州209、KK1543、徐州1818、莘棉5号、鄂光棉、朝阳棉等品种种植。七十年代中、后期,棉花黄、枯萎病危害较重,又相继引进抗病害品种陕棉401、中棉3号、黑山棉1号等品种。
    自育品种
    双丰收小麦:1968年,城关公社西秦大队科研室,用万粒斤小麦作母本、阿夫和陕农1号作父本杂交而成,属弱冬性。幼苗半平伏,株高1米左右,秆粗抗倒状,耐旱、耐寒,抗条锈、叶锈病。千粒重40~42克,亩产400~500斤,高者600斤。
    植联1号小麦:1977年中国科学研究所与宁王公社联合大队联合,用ST2422/464(意大利品种)作母本、小偃6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属半冬性。幼苗平伏,株高90厘米,秆粗抗倒伏,分蘖强、成穗高。千粒重38~47克,亩产700~800斤,高者千余斤,适宜川道水浇地。
    西秦4号小麦:1972年城关公社西秦大队科研室,用6747—11—3作母本、丰产3号作父本杂交而成,属弱冬性。株高105~110厘米,抗寒、抗旱、抗黄萎病和赤霉病。成熟期中等偏早。花多、粒多,千粒重40~42克,亩产600~700斤。川、塬、坡皆可种植。
    68113—16小麦:1970年,县农林良种场引进未稳定杂交后代St2422/462,经连续六年系统选育而成,属半春性。分蘖中等,株高90~98厘米,杆粗抗倒伏,喜水肥,抗条锈、秆锈,花多、粒多、穗大,千粒重45克左右,亩产600斤以上。宜川道水肥条件较好地区种植。
    宝单1号玉米:1970年,县农技种子站和县农林良种场,用武105作母本、门可比作父本杂交,经数年选育而成。系中、早熟夏播品种,生育期95~100天。秆矮,宜密植。根系发达,抗旱力强。穗长20~30厘米、粗4.5~5.5厘米,果穗13行,千粒重290克。出籽率80~85%,亩产700~800斤。抗大斑病,适宜在川、塬一年两熟区种植。
    72—30油菜:1972年,县农林良种场从3—67油菜中单株选育而成,叶色浅蓝、有腊粉,幼苗直立,冬季生长较弱,春季生长稳而旺。株高1米许,分枝11左右。每果角22粒,千粒重3克,亩产250~300斤,1973年在川道水浇地试验,亩产比川油7号高出20%。
    本县农民素有选优保纯种子的良好习惯。民国以前,农家多采用片选、场内穗选方法选优,对所选进行单收、单打、单晒、单存放,以确保纯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县人委《关于小麦选种和换种的通知》发出后,各农业社多以田间穗选为多,片选、场选甚少。为提高出苗率,播前对预留种子进行风选、筛选,有少数还进行粒选。1979年,全县种植“三圃田(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3586亩、种子田44416亩,确保小麦品种纯度。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自古以来,本县农作物病害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1984年,县人民政府先后四次组织科技人员,对45种农作物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查明病害220种、虫害183种(见附表)。其中危害较大、发病率高的有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玉米丝黑穗病、棉花黄枯萎病;虫害主要有蝗虫、螟虫、吸浆虫、粘虫、虸蚄虫、金蝈子。
    病虫防治,明、清以前,多用草木灰和烟叶水等土办法防治。民国时,以肥皂水、除虫菊粉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始用农药六六六粉,年用量50~60万斤;六十年代,始用DDT、赛力散、西力生、1059、3911、1650等;六十年代中期,使用杀菌剂代森锌、五氯硝基苯、甲基托布津和杀虫剂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磷胺、三硫磷、杀螟松、青虫菊等;七十年代以来,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广谱性农药多菌灵、粉锈宁、瑞毒霉、灭幼脲、辛硫磷等。除此之外,各地还采用下列方法防治病虫害:
    黑光灯诱虫:1973年,城关、杨家沟、阳平、宁王、天王、千河、石羊庙公社的33个大队,在田间安装黑光灯500余支,夜间诱杀金龟子、棉铃虫、地老虎等70多种害虫。1974年在全县推广。后因重视不够,逐年减少。
    生物防治:1975年,天王公社天王大队和胥家村大队、宁王公社联合大队、马营公社凉泉大队、周原公社太子沟大队、杨家沟公社西高泉大队、城关公社东阳大队,人工养殖赤眼蜂防治二、三代棉蛉虫。1976年防治2010亩,1978年防治面积达5000亩,均有显著效果。
    化学除草:1972年,本县首次使用化学除草剂1号和灭草隆等5种药物,进行灭草试验。1978年又使用野燕枯、燕麦剂2号、燕麦灵2.4D—T酯等除草剂,效果较好。1979年施用4380亩,1985年施用56000亩,以2.4D—T酯效果最佳。
    病虫害预测预报:1960年,各公社均设立病虫测报站。1971年县农科所有两人专司病虫测报,并在川、塬、山设测报站11处。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