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牛
安河流域一带,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驾牛的习俗。即将一对牛套于犁头上,于门前平地耕一圆圈,再在圈内耕一十字,组成一个田字。意为春耕就要开始,不要忘记田里的事情。并以圆圈比粮囤,十字比丰足,预示当年五谷丰登。
伏犁
民谚:“伏天划破皮,强于秋后犁几犁”、“伏里草,棒打倒”。意为伏天犁地很重要,伏天锄草草易死。因此,各地都很重视伏耕伏锄,一般准备秋播的地,伏里至少犁2~3遍。
换活路
本县历史上就有变工互助习惯。每年春播、夏收、秋收大忙时节,一个村的青壮年自发组织起来,轮流为各家干活,称“换活路”。既可解决缺劳户劳力不足问题,又可集中力量短期内完成农事活动。农业合作化后,这种形式消失。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广泛在农村运用。
此外,每年夏收,收获较晚的高山地区,一些青壮年来到收获较早的河川参加麦收;甘肃省的麦客子,亦成群结队来参加割麦。虽为有偿劳动,但也属一种变工活动。
火火烟
农村习惯以火火烟计算劳动时间,早晨为一火烟,上、下午各为两火烟,全天共五火烟。旧时农村无钟表,农民多吸兰花烟,劳作到一定时间后,吸一袋烟以解疲乏。故形成以一火烟(从劳动开始到休息吸烟)作为一个劳动时段的计时办法。过去为雇工者、变工者记工,合作化时为社员记工,都以此办法计算劳动时间。
打锣鼓草
旧时,一些乡村锄包谷草时,有打锣鼓草的习俗。众人列队在地里锄草,一人手提铜锣立于地头,边敲边唱,鼓动大家加劲出力,尽快完成活路。如有行动缓慢或落伍者,则将铜锣提到他面前敲唱,迫使其尽快赶上先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