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人自古勤劳,衣着朴素,但居住近省城,又易接受时新服饰,远古无从所考,近代变化较大,兹略记述。 衣清代,男子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下着花边盖足褶裙,手戴镯,指戴箍,耳坠环。民国时期,男子长袍不套马褂,女人平时不穿裙子,走亲时才穿。从职业上看:公务人员穿中山服(也称制服):士绅穿绸缎长袍,医生、教员多穿制服;商人近似士绅;工匠多穿便衣;农民上穿短袄下着宽裤、扎绑腿、束腰带。从服色上看:男子老年衣多青色,青壮年人崇蓝色;女子老年衣色青、蓝,青壮年衣色红、绿,小孩多花色;公务人员着三色(灰、蓝、黑),学生衣多灰、蓝色。从形态上看:民国初,兴宽、大、短,后行窄、细、长;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山服(四个兜、九个扣);民国二十年后,兴起了女人穿旗袍;民国三十年后,大氅到了县乡城镇。质料:民国初期,洋布出现,渐代乡村土布;民国中期,洋布日多,出现斜纹布,时兴“阴丹士林”;民国末期,时兴“织贡呢”、“冲服呢”、“礼服呢”等布名。 解放初期干部、知识分子,崇尚穿列宁服上衣,内套白衬衫(其特点是后下为半圆形,俗称羊尾巴);60年代,时兴三斗(兜)衫子,冬季绒翻领大棉袄;70年代,复兴中山服;80年代,料子、西服传到农村。医生、护士、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平时多穿工作服,其便服近似干部。农民之服饰变化较大:变斜襟衫为对襟衫;变土布为洋布;变大裆裤为制服裤,皮带代替了裤带。男子衣服或蓝、或灰,多为全身一色;女子之服多彩色,其上衣或红或绿,或花,下身有蓝、有青、有黄等色,各随其年龄、爱好及经济条件而定。有一首民谣说:“50年代土豹子(指粗布),60年代斜道子(指华达呢一类布料子),70年代的确良(指化纤布料),80年代穿料子(指高级化学纤维及毛料子)。” 帽子围巾 民国时期,达官、士绅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头带礼帽;商人戴瓜皮缎帽,顶有红蓝圪塔;学生戴有檐帽;农民少数人戴毡制船形帽,多数人则以白巾或蓝巾包头;妇女头顶青蓝帕子。解放后,50年代男子,时兴八角帽,冬季戴栽绒黄军帽,60年代,男女均喜戴黄色军单帽;70年代,时兴蓝毛呢带檐帽;80年代,时兴鸭舌帽。近年来,青年人不习惯戴帽子,多留长发,少数人发式男女不分。农村女子,初解放时兴蓝包头,红、绿围巾,60年代时兴花包头,“文革”中,女青年喜戴黄军帽;70年代,纱巾代替了围巾包头;80年代,县城毛织线帽代替了纱巾,但乡下却时兴拉毛围巾。 鞋袜 清代女子缠足、扎腿带、穿木履。民国时期,女子放足,缠小脚渐绝。男女之鞋,均手工纳绱,纯系黑一色。男女袜子,均以粗布缝作,至民国三十年后,乡间人才穿手摇机制线袜,称洋袜子。 解放后,50年代,自做黑绒大方口鞋,流行多年;70年代,男女讲究穿“力士牌”胶底鞋(军用鞋);70年代,时兴各种塑料底鞋;80年代,高跟鞋不光女子穿,少数男青年亦穿,年长者喜穿平底布鞋,既舒适、又美观轻便,有利身体健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