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农家衫裤鞋袜,多以蓝黑粗布或平布用手工缝制,上衣为大襟袄或对襟袄,缀双桃圪瘩布扣;下衣为大裆裤,不分前后可以调穿,打折用带束结。头罩白毛巾搭结于脑后,既顶帽戴,又便擦汗。所穿布鞋,鞋帮多用麻线纳遍,以求结实耐磨,俗叫“实纳鞋”,有的农民戏称此鞋为“踢死牛”或“碰倒山”。袜为白布袜,腰束蓝或黑布带。城镇居民及商贾多以蓝黑平布或市布缝制相同式样的衣裤,头戴瓜壳帽或无檐的黑色圆布帽。脚穿春服呢或斜纹面的布鞋,也穿鞋头至鞋口做两条隆起的圆条,俗称“牛鼻子鞋”。袜为线袜。冬季中的毡帽和不挂面白茬子短皮袄多为农民所着,而商贾士庶冬季则多穿大襟棉长袍,戴狐皮耳圈。境内无论城乡老幼皆习惯贴身穿形如桶状、无袖,左侧缀扣或结带,为红、花色类似背心的“朱腰子”。此饰现中老年人穿着较多。
过去初生婴儿一般是头戴虎头帽,稍长穿虎头鞋,戴银手镯或小珠串结式手镯,脖项挂“长命富贵”锁。逢年,则于左右肩缝缀麻炮、红枣、蒜瓣、谷草节,意取“百邪不侵,富贵成人”。
婚嫁服饰 凡闺女如戴手镯、耳环意即订婚。新人服饰为头戴凤冠或梳成抓髻插红花,穿镶边的过膝大红袄和裙子;新郎服饰,城镇的头戴礼帽,身穿黑色长绸、锻袍,间有外套马褂,肩挎用红布结扎的大红花;农村的多戴缀红珠或红丝线圪瘩的瓜壳帽,穿黑色长布袍。此俗现已绝迹。
丧葬服饰 父辈亡故孝服为全白,孝帽用长方形白布折二缝制,脸前垂帘至颈,俗称“眼纱”。帽旁左垂白布条意为父丧,右垂则为母丧;腰束麻辫垂股拖地。孙、曾孙等幼辈则在孝帽所垂布条的长短上区别。
解放后城乡青年以穿着中山服、学生服、军便服等较为普遍,老年人穿对襟袄居多;服色除蓝、黑、灰外,一度还曾时兴毛蓝、草绿等色;衣料以斜纹、卡叽、条绒等为多。
1980年以来,衣着发生了明显变化,无论市民、农民、工人、商人,皆以化纤、混纺、哔叽等为衣,特别是青年男女西装革履更为普遍。春秋季毛呢大衣、人造皮夹克已常见不鲜;冬季有羽绒服、登山服、滑雪衣等俏品;布鞋、布袜亦为皮鞋、胶鞋、塑料鞋,尼纶、锦纶袜所取代;幼儿与女青年的夏季衣着则更是五颜六色,新颖别致。近年所时兴的手表已在青年中基本普及;一般少妇烫发居多,戴耳环、戒指亦时有所见。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