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三边习俗文化(1)

2010-3-19 11:27:22  来源:中国区县联盟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三边,最早是指明代陕西三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明正统年间,朝廷为抵御鞑靼的入侵,在白于山与毛乌素沙漠的走廊地区设置了定边营城、安边营城、靖边营城,三边始成为固定的区域地里名词;清晚期,安边经济贸易发展迅速,旱码头随之形成,“三边”广为人知;抗战时期,三边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包括现有的定边县全境、靖边县全境、吴起县一部分、宁夏盐池县大部分、内蒙古鄂托克前期一部分,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战略意义,形成了独特的三边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边文化,三边文化沉淀深厚、源远流长,“一道道水来一座座山,赶上骡子走三边。”,明长城横亘东西、汉墓遗址广布深藏、民间艺术精彩纷呈,黄土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大漠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交融荟萃;陕北剪纸、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红火、陕北道情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百花争放,万舸竞流,成为社会主义大文化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道水来一座座山,赶上骡子走三边。”一曲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把以定边、安边(原为一县,现为一镇,属定边辖)、靖边合称的“三边”唱的响响亮亮。从三边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处文化遗址雄辩地证明,三边从古到今,一直有居民繁衍生息。他们一代接一代,创造了三边醇美的乡俗民风。而不寻常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理环境,各种文化的交织和各自的不同蕴含,使生活在三边的人们从衣食住行、出言吐语、处人接物到意识观念,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又“十里乡俗不一般”,展现出明显的个性,涂抹上浓重的色彩,佩戴上美丽的光环。这里,笔者想选择一个角度,从几个方面对三边习俗文化现象进行漫画式勾勒。这样的勾勒很可能是以蠡测海,以管窥天,所以我的发言不怕引起争论,因为其本身就是一块引玉之砖,不怕提出批评,因为我本人企盼的是共同完善。
  
  一、酷爱喜庆事三边习俗的色彩。三边地广人稀,北靠内蒙,西邻宁夏。境内有蒙、回、汉等民族,这种多民族相邻杂居,蕃汉共处的现象使三边人养成讲究喜庆、酷爱红火的习俗。每逢喜事,无论大喜小喜,总要大力张扬,庆贺一番,从男女结婚、小孩子满月、老人贺寿、学生中榜、青年参军到盖房上梁、立功受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甚至连驴生骡子,天年丰收也在所不免。其表达方式一是闹。婚礼中姐夫客打窗子,爷爷们闹洞房,认大小中小叔给能开玩笑的长辈擦红抹黑,新娘回房时小姑拦门试巧,到岳丈家小舅戏姐夫让其吃辣子扁食等,总是要将被耍者闹的不亦乐乎,旁观者十分开心的程度。二是吃。有喜事者往往要大操大办,届时宾客盈门。大伙儿痛快淋漓,吃八大碗,喝白干酒,直到酒足饭饱。有时庆贺出现几个醉汉,这事算过的更好。三是唱。唱信天游、唱酒曲,把自己的喜悦表现出来,让大家分享。至于请书匠说书、雇唢呐演奏、闹大秧歌,请戏班唱戏,则是把自己的喜庆传达于文化艺术。不管用什么方式,总是以红火开始,以热闹收场,让大家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乐趣。
  
  二、冀盼和谐是三边习俗的灵魂。三边一直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接壤之地。清代的“康乾盛世”时这里终于将干戈化为玉帛,盼望安宁成为大家共同心愿,定边、安边、靖边在建县市,以“安定”定名,反映和代表了人们的心理要求。因此,生活在三边的人们,总是十分珍惜这一现实,他们冀盼着这种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长期延续,于是在行为中逐渐形成了念盼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快乐无忧,好人相逢,恶人远离的习惯。在人与人交往中,十分讲究谦让。遇老者和德高望众者请为上客。两人相遇,互相问好。吃饭见人说“请吃”,骑驴见人言“请骑”。出门喜欢攀亲,三边人在他乡相遇,不是两眼泪汪汪,而是两人甜蜜蜜。饮食上喜欢打“平和”那种一人一碗吃肉的情景,大有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韵味。平时讲究忌讳,如见秃人不说秃,见臭人不说臭,这种“骂人休揭短,打人休打脸”的习俗,使人们相处中毫无忌讳。说话把握分寸,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对胡说乱道者称之为“不揽把”或“二杆子”。在经济交往中,看大处,算大帐,所谓“不计锱铢”。三边人这种“礼多人不怪”,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斗,大伙亲密无间,家家和睦共处。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