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婚丧喜庆习俗
2010-10-9 11:37:20 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一、婚
旧时,婚俗一般讲“六礼”:一、纳采,送礼求婚;二、间名,采问女子生辰、姓名;三、纳吉、送礼,确定婚姻关系;四、纳征,送聘礼;五、请期,议定婚期;六、亲迎,新郎亲自迎娶。多父母包办。
民国时,虽不严格要求“六礼”。但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送聘礼,俗称“下聘”,并换帖,即男女两家交换写有生辰八字的“庚帖”。惟有赶时潮之新派男女追求自主婚姻,开一代新风。
建国后,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主,男女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后,男方用自行车接媳妇,一对新人各骑或合骑一辆自行车,车头系红绸,送亲者相随,随即兴行简单婚礼。部分青年男女,亦有在“五一”节、“国庆”节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八十年代,有些人婚礼铺张,甚至负债。
二、丧
旧时,丧葬礼序繁琐,后渐简。
老者逝去,全家皆着白衣白帽白鞋,重孙辈戴红布,于死者脚前点烛(点路灯),焚纸钱(倒头纸),其纸灰置瓦盆内。停尸三天。含殓(俗谓“殓木”)时,即置尸体于棺木内,死者亲属围视告别。棺材多以柏、榆、松、桐为料。出殡前一晚,请自乐班或皮影、电影、录像演唱,旧时亦演家戏,今移于街巷,村邻乡人云集观看。此俗日“闹丧”。出殡,在午时之前。邻人抬起“棺罩”(抬棺材的上有罩顶的木架),孝男孝女,列队送葬,乐工高奏,送亲人遗体到坟地。坟地,多由阴阳先生预先查看风水确定。夫妻墓相伴。出殡时,旧有顶纸盆俗。一般由遗产继承者顶于村外十字路口摔碎。葬后三日,每于黄昏,家人焚麦草于坟周,俗曰:“打怕怕”,意为御坟地鬼怪。死者逝去日始,每七天为一斋,共七七四十九天,俗称“七斋”。每斋必祭,焚纸拈香。死者去世百日,亦祭奠。老者逝去,三年内为孝期,全家生活简朴,不办婚事,过春节贴蓝色对联。死者去世三周年,俗为脱服,旧称“释麻”。是日,于庭堂设祭,有亲朋送礼,当日中午换去孝服(又称“释麻换彩”)。有少数人在此日,大操大办。
解放后提倡节俭,反对铺张,倡导火葬。机关、事企业单位丧葬仪式多为追悼会或遗体告别,置挽联花圈,寄托哀思。
三、喜庆
1.生辰。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娘家人带鸡蛋、红糖等营养品探望。第十天,娘家人带饦饦馍探望婴儿。婴儿出生后月内,母、婴不出门,门帘垂红布条,忌邻居外人入内,亦忌家人晚归。(旧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婴儿成活率低,乡人误为邪气,恐带鬼魔入室伤婴。)
2.满月。婴儿降生足月,俗称“满月”。是日,亲友前来祝贺,名日“给娃请客”。凡来客均为婴儿“拴钱”。旧俗,以红线系铜钱(后改铜钱为锁牌),挂婴儿脖颈。今拴赠纸币,以红纸包裹,红线系。亦有以纸币直接送给的。县西,有为婴儿做“二十天”俗,较次于过满月。
“认干亲”。于满月日早,婆母抱婴儿出门,遇第一个人(无论男女),即认为婴儿干爸或干妈,俗叫“碰干亲”。于是两家即结为亲家。
“熬满月”。婴儿满月后,母婴同去娘家,一般宿留1月即返婆家,俗称“熬满月”。
3.祝寿。人自五十岁生日始,即行祝寿,后每年相沿。每遇生日,亲友皆贺,寿礼为面制寿桃、糕点、酒及老者喜好的物品。铺张全赖子女,每寿日两餐。宴前,宾客为老者敬酒、添饭,以增食延寿。旧时,官绅、富商于寿日前,下“请帖”,亲友于是日携礼恭贺。名门望族,亦有寿匾、寿幛、寿联。
4.立木房。俗称“烘庄子”。盖房,竖柱上梁为立木,近年兴盖楼房,则视上楼板为立木。待立木时日,亲朋即前来祝贺。来者带烟、酒、鞭炮及面花馍(俗称面贡)等礼品。柱、梁贴对联,正中悬“红双喜”字,书“紫微高照”及“五星高照”,左右分贴“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及“竖柱不忘共产党”、“上梁感谢毛主席(毛泽东)”等。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