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普济寺前面有一个占地约21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南侧修建了一个非常考究的戏楼。据老人们讲,这个戏楼是普济寺的一个专门的附属工程。每逢普济寺庙会,很多班子都争相在这里演出,而且一演就是好几场。连台好戏,不断地给普济寺庙会哄抬气氛,也给普济寺街带来繁荣景象,使庙会游客及周围群众精神上获得了很多美的享受。
普济寺庙祀
普济寺平常一天到晚都有香客游人,天天香火不断,月逢初一、十五为集会,年逢二月初二至初五为年度庙会。普济寺庙会期间,高僧云集,人如潮涌,大街小巷,锣鼓喧天。尤其是每逢年会,周边省县、平利县城的商贾总是提前十天半月赶来订铺面、找房子、摆摊位。一到庙会,从街头到街尾,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好一派兴隆景象。普济寺老年人回忆起当时,都自豪地说,正是有了普济寺,才有了普济街。普济寺庙祀给人们增添了欢乐,带来了繁荣与兴旺。
普济寺兴衰
普济寺始建年代无祥实资料可考,根据县志记载和遗址上残存的砖瓦、石碑推断应是清代中期道光年间的产物。现场遗存“普济寺”牌碑一块上记载着“大清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八月积金会立”即是物证。据民间口传,药王庙建庙时代较早,大约在明代之前。普济寺大院是在原药王庙的基础上于清朝道光年间扩建而成的。从道光十七年算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普济寺亦是历经苍桑,兴盛了一百一十余年。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未期开始,普济寺开始不同程度毁坏,庙祀香火逐渐稀疏中断,到八十年代中期寺院已荡然无存。如今,寺院遗址上已建了学校,寺院里的石条、石碑、石雕、石佛像分别于五十年代未和六十年代初期被清出遗址,抬下河沟或搭过桥或砌石坎或藏入地下。原有木雕木刻艺术品大都损毁,没有损坏的极少珍品散落于民间。幸有八十年代中期全国文物普查,原普济乡文化干部袁兴奎费尽周折将散落民间的普济寺香炉和几件木刻雕找回送交平利文管所收藏,现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普济寺外传
在社会历史上,普济寺不仅有过很长时期的繁荣与兴盛,而且还有过一段神奇的经历和辉煌。
一九四九年春夏,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在平利关垭子、女娲山连设二道防线,负隅顽抗。为更有力地打击和消灭国民党军队,配合全国其它战场战役,加快大西北的解放进程,中央军委决定并电令以陕南军区部队为基础,组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一月,十九军军部和陕南区党委、前委机关就驻扎在普济寺里。十九军军长刘金轩,政委张邦英、陕南区党委书记汪锋和时任安康地委副书记李力安等高级领导人就在普济寺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连破二道防线,激战牛蹄岭,收复安康城,攻汉阴,克石泉,西进汉中,历经大小战役数十余次,解放了全陕南。为“普济寺”谱写了一段既神奇、又辉煌,名垂千古、彪炳千秋的光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