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间艺术>>正文

洋县汉调桄桄

2009-9-18 10:16:53  来源:阳县政府信息网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历史长风中吹送着它迷人的唱腔,历史长河里倒映着它靓丽的身影—这就是坚守在汉水流域汉中市民间的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它的名字叫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
  
  在今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首都北京世纪坛接纳了它。在演艺精品荟萃的世纪坛专题展木偶展演厅中,来自世界珍禽朱鹮之乡的汉调桄桄木偶占尽了风流,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奖。与之轮换演出的尚有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晋江布袋木偶及江苏的变脸木偶。这些兄弟省市的木偶虽各有绝活,但在群雄逐鹿之中,汉中木偶仍使首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及国际友人为之震撼,他们被汉调桄桄木偶的原生态、精湛的表演技艺、化石般的古老唱腔与音乐所感染。在所有的表演队伍中,汉中队是唯一的来自民间一支洋县农民队伍,此为观众所称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建秀、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及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翻译唐闻生等观看了汉调桄桄木偶演出,田纪云、张万年等同志也莅临演出现场。中央首长对农民艺人的木偶演出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科技频道和北京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纷纷对此做了报道。
  
  汉调桄桄是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汉中的地方剧种,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调桄桄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为真人演唱,小戏则为杖头木偶戏。其杖头木偶小戏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一带城乡。
  
  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有600年的历史。它萌芽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明代万历时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行军作战之中都带有桄桄木偶戏班,他们将汉调桄桄木偶戏传遍了汉水流域、长江南北,甚至传到西南边陲。该剧种为梆子戏,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咏白念唱的发音均为洋县方言,其曲牌现存120余首,剧目651个,脸谱100余幅。该剧种表演形式为桄桄艺人唱念,并操纵杖头木偶完成各种戏剧动作。
  
  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很有个性。一是有明显的原生态性。传承人李天明、杨丑娃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二是传统剧目丰富,板腔音乐完整;三是群众基础深厚,人们喜闻乐见。“吃面要吃洋县梆梆子,看戏要看木脑壳(即木偶)桄桄子”是洋县老百姓的口头禅。它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地方剧种演变规律、汉水上游民俗、群众文化之特质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