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的中华第一(2)
2009-9-16 9:33:23 来源:宁强鹏程在线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1976年6月28日,县革委为共大招生发出了《宁革发[1976]68号文件》,文件指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邓、反击右颂翻案风斗争的胜利凯歌声中,我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县委领导下筹备就绪定于今年7月30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七三0指示》发表15周年之际正式开学。共大培养目标是遵照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经验中去'的指示,为我县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培养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社来社去'的新型农民。"同时,文件还规定了共大首届学员名额和专业设置,将名额分派给各区。七个区,每区推荐学员分别为5至29人不等。学员资格和推荐条件是:"凡在农村具有2年以上生产劳动实践经验,年龄在17岁以上25岁以下的返乡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复转军人,政治思想好,路线觉悟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农业科学技术,身体健康,历史清楚,能够扎根农村干革命经审查合格者,均可入学。社队需要特殊培养的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学员,其文化程度和年龄可以适当放宽。"在具体推荐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家庭阶级成分,而不是文化程度,两次招生的学员总体质量不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1976年7月30日,******《七三0指示》发表15周年之际,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金家坪县农场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在通往县农场的路口,扎有高大的彩门,政治标语随处可见,农场门口两侧的彩旗在炎炎烈日下猎猎耀眼,会场门口木板上的《七三O指示》全文,字迹工整,加之是用红油漆书写,更为醒目。大会会场主席台中央悬挂巨幅毛主席像,两侧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参加典礼的有县委领导、共大领导小组成员、校党委、校革委成员、工农兵代表、两场一站全体职工和学校全体师生数百人,还有县上各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以及城关区及所属公社、生产大队,都送了红彤彤的贺信,场面煞是壮观,因为这是毛主席教育路线的态度问题,谁敢懈怠?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就这样"光荣"地诞生了。当天晚上还在县农场公映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影片《决裂》,热闹非凡。但热闹的场面,乏味俗套且充满浓烈阶级斗争火药味的领导讲话,震耳欲聋的政治口号声,都难以掩饰共大的名不副实;虚张的声势也无法改变其虎头蛇尾的命运。
共大自1976年7月30日创办到1979年3月12日清产移交,断断续续支撑了两年多,两年里,县上专门发文为共大招收了两批学员。学员们上学的初衷,都想通过共大找个工作,跳出农门。但共大的原则是"社来社去",即哪里来哪里去,根本不安排工作。学习期间,生产队也不计工分,学校只给少量的生活补贴。因而学员普遍精神涣散,流失严重,190名学员中没有真正上满一年的,也没有真正毕业的。回乡的学员和先前比并没有增加新的能耐和本事,与他人比也丝毫看不出来他们曾经接受过大学的教育和革命的"洗礼"。不知是共大的悲哀还是学员的无能。柏林驿的一位学员和罗村坝的一位学员回乡开过一段时间的拖拉机,算是给共大撑了点面子,但他们仍是"自学成才"。
如果说共大学员大都学无所成,那么共大的老师们却不都是无能之辈。他们在共大之先或离开共大之后,无论其行政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都不算平庸,但当时搞乱了的教育路线和体制象一道无形的漫天大网,网住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一筹莫展。七八位教师即使有三头六臂,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支撑那样的一所所谓的大学,更无法培养出"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生产技能的新型农民",尽管他们尽了心,也尽了力。
宁强共大第一期,共设农作物、林业、畜牧兽医和农机等5个系,大概是因为名与实相距太远,人们说"系"总觉得有些碜口,有些那个,习惯上都叫班而不叫系。第二期设农机、畜牧、园林3班,系这个名目就干脆从书面到口头完全取消。各班每周36节课,其中校班会2节,政治课2节,语文课2节,体育课2节,劳动课8节,专业课10节,自习课10节。可见专业课和劳动课是并重的,10节自习课无论如何也无法补救师资的严重不足。当年的一位老师回忆说共大主要是劳动和政治学习,这倒怪不得共大的领导,是时代潮流在作怪。共大存在的两年,恰是中国历史新旧交替、新思想旧观念激烈碰撞的两年,既徘徊又前进的两年。即使有超强敏锐的政治嗅觉,也难以捕捉和把握当时变幻无常的政治风云,只好风大随风,雨大随雨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