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 癸酉
契丹重熙二年
七月,诏知耀州(富平县)事,张龟年增秩再任,以其治行风告天下。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甲戌
契丹重熙三年、赵元吴广运元年
正月,宋许京兆府立学,赐九经,仍给田五顷。
二月,麟、府州振济蕃汉饥民。
赵元昊攻府州(今府谷)。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丙子
契丹重熙五年、赵元昊广运三年(大庆元年)
二月,修治陕西三白渠。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 丁丑
契丹重熙六年、赵元吴大庆二年
十二月,赵元吴据有夏、银、绥、静、宥等18州,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是年,大补官。
军队共50余万。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戊寅
契丹重熙七年、夏大庆三年(天授礼法延祚二年)
正月,鄜、府州及陕西大雨雹。
十月,赵元昊称帝,国号夏,遣使告于宋,仍自称臣。
十二月,宋禁绝与赵元昊互市,遣兵备之。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 己卯
契丹重熙八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
四月,宋召陕西民以实边。
五月,宋派庞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协同夏竦、范雍备战。
七月,朱以夏竦知泾州兼泾原秦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泾原路马步军都总管、振武军节度使知延
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沿边经略安抚使、鄜延路马步军都总管。
十一月,夏攻保安军,宋鄜延钤辖卢守勤等击走之。
闰十二月,宋筑清涧城。当时为巩固延安,北图银、夏打通河东粮食供应,由环州判官种世衡在
故宽州基础上,与夏且战且筑城。因凿石得泉水,故而得名。
宋仁宗宝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 庚辰
契丹重熙九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
正月,夏主元昊率军陷宋金明寨,俘宋都监李士彬父子,进围延州,宋将刘平、石元孙自庆州率
兵救援,会合黄德和、万俟政、郭遵等部,步骑万余进至三川口,被西夏军包围,宋军败,死伤重,
刘平、石元孙等被俘,郭遵战死。因大雪西夏军自延州解围撤兵。
二月,宋以夏守贇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加强潼关防备。
宋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
宋命陕西等地括市战马,敢藏马不卖者,从重处置。
禁边臣私市,缺者官给,因陕西科扰频仍,民不胜其困,免括陕西马。
四月,陕西强壮军登记入册。陕西近里诸州役兵被发筑延州金明栲栳寨,一月竣工。
五月,元昊攻占塞门寨、安远寨。
宋撤陕西都部署夏守贇,以夏竦代之,并兼经略安抚使、缘边招讨使,知永兴军。
宋以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宋以知同州庞籍为陕西都转运使。
六月,陕西等地征民为弓手、强壮。
九月,夏入侵三川寨,宋兵败。
宋以种世衡为内殿承制,知清涧城。种世衡在清涧,开营田2000顷,又募商人,贷以本钱,使货
物得以流通,清涧遂富实。种世衡还注意联络羌族酋长,羌民皆乐为其用,曾率属羌击无定河番部,
取胜。
十二月,宋因陕西军兴,移用不足,始用皮仲容建议采洛南青铜,设置阜民、朱阳二监铸钱,以
通判河中府皮仲容知商州兼提点采铜铸铁钱事。
嗣后,陕西都运使张奎,知永兴军范雍请铸大铜钱与小钱兼行,大钱一当小钱十。
是年,商人入刍粟给陕西及沿边,愿受东南盐者,加数给予。
宋仁宗康定二年(庆历元年)(1041) 辛巳
契丹重熙十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
正月,元昊使人赴泾原求和,并派高延德到延州与范仲淹约和。
四月,范仲淹因与夏通书,被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 ’
五月,宋出内藏库缗钱100万,助三司给陕西军费。
七月,李元昊攻宋府、鄜二州,之后,时来扰,互有胜负。
十月,宋罢陕西都部署,始分陕西为四路:韩琦管句秦凤路部署司事兼知秦州;王沿管句泾原路
部署司事兼知渭州;范仲淹管句环庆路部署司事兼知庆州;庞籍管旬鄜延路部署司事兼知安州。以上
四人并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
是月,陕西营田务设立。
十二月,置陕西护塞军。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壬午
契丹重熙十一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
一月,宋复京师榷盐法,复禁永兴、同、华、耀等11州军商盐,官自辇运,以衙前主之。凤翔等
地置折博务,“听人入钱若蜀货易盐,趋蜀中以售”。
五月,筑清塞、百胜、中侯、建宁、镇川五堡,麟州路始通。
闰九月,宋攻夏大败,大将葛怀敏等战死,夏兵大肆屠掠而去。
十一月,陕西弓手被括为禁军。之前,韩琦言:自元昊反,陕西点民为弓手以助防守,有警集中,
无事归农,武艺废而不修,禁约轻而易犯,至使有人雇人应名,每遇事多结众逃避,所以徒有其数,
故主张括为禁军。
是年,宋密诏知延州庞籍招纳元昊:“元昊苟称臣,虽仍其僭号亦无害;若改称单于、可汗,则
固大善”。
据宋三司统计:此年止,陕西用兵,凡费缗钱700余万。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癸未
契丹重熙十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
一月,元昊派遣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勋赴延州与宋议和。
七月,罢陕西管内营田。
九月,陕西商州农民干余人在张海、郭邈山等领导下起义。京西路各地农民响应,起义军自陕南
经豫西,直抵襄、邓、均、郢等州。兴化军士兵500余名以邓兴为首起而响应。起义军所到之处,没
收地主财物,散发给贫民。至冬,败散。
是年,陕西旱饥,民相率起事。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甲申
契丹重熙十三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
二月,宋取消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复置逐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五月,元昊始向宋称臣,自号夏国王,复遣尹与则、杨守素来宋议事。
十月,宋与夏和议成,夏主称臣,称夏国主;宋则每年赐给夏银绢茶20余万。宋采取范仲淹建议,
于麟、府二州增广堡寨,招辑蕃、汉人户。后来,蕃汉归者数千户,每年减戍兵万余人,河外遂安。
十二月,宋置榷场于保安、镇戎军,以与夏互市。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乙酉
契丹重熙十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八年
八月,宋夏间除延州、保安军别定封界外,其他皆如旧境。
是年,宋朝缺乏战马,仁宗出内藏库绢20万匹,在夏府州、岢岗军买马。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丙戌
契丹重熙十五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九年
十一月,宋派遣著作佐郎楚建中往延州,同议夏国封界事。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 丁亥
契丹重熙十六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
十二月,据宋三司张平方言,自陕西用兵以来,内外所增置禁军860余指挥,约40余万人,内马
军120余指挥,若马数全足,计6万余匹,其余三路保捷、振武、宣毅、武卫、清边、蕃落等指挥并本
道士兵约20余万人,屯驻戍兵40万人。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戊子
契丹重熙十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
六月,宋改陕西等地钱法,以小铁钱三当铜钱一。其后令商州停铸清黄铜钱,又令陕西大铜钱、
大铁钱皆一当二。当时关中用当十铁钱,民间盗铸者众,钱文大乱,物价上涨,此次钱法改后,民间
盗铸乃止,但因令数变,兵民耗于资用,怨言甚多,久之始定。
十月,宋改陕西等地盐法。行数年,滑商贪贾无隙可乘,关内民安其业,公私两便。
是年,西夏景宗、银州人李元昊死。李元昊于1038至1048年在位期间,信用野利仁荣等,按照本
族风俗进行改革,崇武强兵,定立国制度,创制西夏文字。多次击败吐蕃、回鹘兵。对宋多次进行战
争,至天授礼法延祚七年,与宋议和。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己丑
契丹重熙十八年、夏毅宗谅祚延嗣宁国元年
十二月,陕西保捷兵50岁以上及体弱不能服役者被裁减归农,共35000多人,在籍者尚有5万多人。
此举每年可省缗钱245万,陕西民力稍苏。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庚寅
契丹重熙十九年、夏天垂圣元年
正月,改陕西等地盐法。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 壬辰
契丹重熙二十一年、夏天垂圣三年
九月,宋马军副都指挥使、耀州观察使周美死。周自陕西用兵,前后10多战,战功卓著,在军中
所得俸禄赏赐,多分其部下,及死家无余资。赠忠武节度使,谥忠毅。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 癸巳
契丹重熙二十二年、夏福圣承道元年
四月,陕西转运使李参行“青苗钱”。
宋仁宗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 甲午
契丹重熙二十三年、夏福圣承道二年
是年,制定京兆府小学规,详细规定教授和学生学习进度、处罚违法学生等。此学规为现存最早
学规。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 乙未
契丹重熙二十四年(清宁元年)、夏福圣承道三年
十一月,宋在沿边行见钱和籴法。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丁酉
契丹清宁三年、夏奲(duo朵)都元年
是年,宋禁陕西路与西人贸易。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 庚子
契丹清宁六年、夏奲都四年
是年,范祥死。祥,北宋邻州三水(今旬邑)人,字晋公,举进士,曾任陕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解
盐、陕西转运副使。实行钞盐制度,免除了人民运盐劳役,每年又节约榷钱银数百万缗,此项改革为
后人所称道。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 壬寅
契丹清宁八年、夏群都六年
二月,裁陕西厢禁军中不任征役者。陕西厢禁军25万,老弱、病患、技巧占一半。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 癸卯
契丹清宁九年、夏拱化元年
正月,仁宗死,子曙即位,是为英宗。
是年,夏与宋在麟州附近恢复榷场。
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 甲辰
契丹清宁十年、夏拱化二年
秋夏,数出兵掠秦凤、泾原,钞熟户,扰边寨弓箭手,杀掠人畜以万计,宋遣文思副使王无忌诘
责。
宋采纳宰相韩琦言取陕西诸州百姓为义勇,得15687人。时知谏院司马光持异议,认为以前陕西
三丁已有一丁充保捷,西事以来,陕西困于科调,比景祐以前,民力减耗1/3,加以当年屡遭饥谨,
秋季才获小稔,如籍义勇,必大惊扰,况陕西正军甚多,并不缺兵。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乙巳
契丹咸雍元年、夏拱化三年
八月,宋在陕西置壮城兵。
是年,陕西、京西、河东漕运薪炭至京师,薪1713万斤、炭lOO万秤。
是年,夏毅宗在宋秦凤路俘虏汉人苏立,授以汉官。陕西人景询犯罪逃至夏国,毅宗以景询为学
士,参与国事。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丙午
辽咸雍二年、夏拱化四年
治平中,陕西金矿所在地有虢、秦、凤、商州。铅矿所在地有商、虢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