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城有位叫刘义芳的老厨师,今年高龄七十有九。他从小学厨,做过多年的椽头蒸馍。据他记忆所及,以往县城里卖椽头蒸馍,最出名的要数姓邵、姓林两家。姓邵的是祖传,卖了多少代。那时他们都是自家磨面,用石磨子,选上等小麦,以县内尧山以南,而且是苜蓿茬口的为最佳;先淘净、擦干,入瓮一天,Pl咬粒酥时再磨;去掉土泥气味大的头道粉不用,专用二至五道好粉。天天半夜起来做馍,大杠子压了,小杠子又压。那案板紧贴的墙上,打有一个洞,专门用来支撑压面杠,压杠子时,人坐在外边一头,使出全身力气挤压那面团,一遍又一遍,干得浑身是汗。切成圆锥体馍形后,大头向下,置于热炕上,加盖棉被,待自下而上发过原体高的一半时,将小头朝下继续发,发成圆柱体后上笼,用大火蒸熟。他们的馍就是好,不用出门,不须吆喝,很快就卖完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蒲城椽头蒸馍所以珍贵,同做馍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蒲城椽头蒸馍的历史,有说百余年的,有说二百多年的。还有一种传说,唐王朝在蒲城葬有五个皇帝,其时春秋祭祀,都献馒头。又传说因唐书法家李伯海曾为皇帝陪葬墓书写碑文,立于蒲城北刘村,历代官员名流,多有专程前来欣赏、临摩和拓取这碑文的。北刘村距县城十几里,往来人等多有品尝和带走蒲城蒸馍的。这些虽非正史,但也可看出,很久很久以来,蒲城蒸馍就是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