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马文瑞一行到达子洲县城。子洲是他的家乡,自1933年最后一次离开,已有55年再未回过家乡。在这期间,他不是没有机会回家乡看看,但都因为工作繁忙,或任务紧急,失去了机会。最近的一次是1981年,他在任陕西省第一书记时,到榆林检查工作,本想顺便回家乡看看,不巧汉中和关中发生水灾,一连几通电报,他只好匆匆赶回西安指挥救灾了。这次家乡人民听说马文瑞回来了,自发地表示欢迎。许多乡亲聚集到他下榻的县宾馆门口,等着能见上一面。晚饭后,马文瑞利用散步同大家见了面,同一些人进行了交谈。当晚,县剧团安排了几个小戏,演出地离宾馆不远,马文瑞坚持步行去。沿途挤满了围观的乡亲,马文瑞不时向乡亲们问好,频频招手致意,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一早,他坐一辆面包车,匆匆去几十外的马家阳湾村,省地县的有关同志要陪同前往,他不同意:“不要去这么多人,又不是旧社会的官僚衣锦还乡。再说县里的负责同志还抓工作,不能影响工作。”
马文瑞回到村里时,亲属和乡亲们下坡来迎接。他86岁的大哥马文采迎出窑洞,兄弟俩相见,互致问候,马文瑞的眼圈红了。他扶着大哥进了窑洞,又忙着接见乡亲们。他的记性很好,过了50多年了,他居然还叫出不少人的名字。有的晚辈只说起父亲和爷爷的名字,他立刻想起来了,还能说出他们的小名和外号。马文瑞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都说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不少人还住上了新窑洞,可真正富裕的也不多。他问吃饭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大家的回答不外乎两条:一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二是普遍使用化肥。马文瑞总结说:“这就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步了。”这一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他与来看望的亲属和乡亲们握手、照相、啦家常,一直忙到深夜。他的心情十分激动,也处在高度兴奋和欢乐之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乎一夜难眠。
第二天,马文瑞又视察了离村不远的马家坪小学,他殷切地勉励学生们好好学习,长大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贡献。在回学校的路上,他发现,由他向上级争取回20万元修建的家乡公路,按设计标准应是油渣公路,可现在还是石子公路,当时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事后严肃批评了有关人员。下午他又去乡政府听取乡干部的汇报,要求他们好好为农民服务,多办实事,想办法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田要种好,但光种田还富不了,还要搞副业,发展乡办企业。他在回县城的路上,又参观了子洲县第一乳品厂和陶瓷厂。
乳品厂是在马文瑞的支持下,于1983年开始筹建的。子洲县是陕北最贫困县之一,是革命老区,当地又有养羊的习惯,为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他建议在当地修建奶粉厂。为了解决原料来源,要求当地政府鼓励群众养奶牛、奶山羊,没钱买牛羊,可以贷款。厂子1985年投产,设计年产奶制品700吨,而到1987年仅产180吨。主要问题是缺少鲜奶,缺乏生产资金,管理混乱。当时花了70万元买的奶牛,奶小羊分到农民家里,却没有建帐,谁家分了几只都搞不清楚。全厂有职工84人,干部就占16人,人浮干事,只有一个技术员,技术力量薄弱。当时虽然勉强赢利,但要还清贷款及利息,却遥遥无期。马文瑞问厂长经营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厂长推说到厂时间不长,说不清楚,让会计代答。马文瑞很生气说:“这样的厂长怎么能搞好经营管理呢?应该换明白人!”他认为,像这样的厂子,虽说缺少资金,但更重要的是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