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陕西著名书院。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西安师范学校处。明万历二十年(1592),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因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于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冯从吾等在此大力宣传儒家思想,昌明理学,影响所及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学子皆负笈来此求学。清康熙三年(1663),陕西巡抚贾汉复又令西安知府叶承祧、咸宁知县黄家鼎对书院进行整修。康熙四十一年(1702),关中书院被用为督学使署,成为当时陕西省教育行政长官的办公机关。康熙六十一年(1722),督学改驻三原,关中书院重又恢复,并将正学书院并入,扩大了规模。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拨给关中书院帑银1000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巡抚毕沅莅任之初,以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重视学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还在全省选拔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学习。不数年,这些生徒学业有成,乡试中,中式膺馆选者大半,一时称为盛事。嘉庆、道光年间,书院仍历有增修,而至咸丰、同治年间,因连年兵燹,教育荒废,关中书院如同关闭。同治十二年( 1873),布政使谭钟麟重新整顿关中书院,参照朱子白鹿书院规章和课程设置,修正了书院的课程,并提出重躬行、讲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五则办学要求。光绪七年(1881),巡抚冯誉骥于院内设立“志学斋”,选拔高材生入斋学习。数年后,按察使黄彭年会同布政使曾龢,为书院增建斋舍,并广购珍贵图书,以供师生借阅参考,书院面貌为之一新。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贴、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成绩优秀被列为超等、特等的给以奖赏。除此以外,每月课堂测验二次或三次,由山长主考,成绩优异的给予“膏火”生活津贴而无奖赏。肄业生员,根据学业成绩,可举为贡生、廪生和附生。关中书院的经费旧有生息银3190余两,另由粮道每年补贴经费3000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现关中书院旧址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从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为青石铺砌。著名的关中书院就位于这里。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书院中建讲堂六楹,题匾名“允执堂”。冯从吾《关中书院记》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讲堂左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建有生徒宿舍号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亩,树亭于中,砌石为桥。堂后有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大门本南开,后改于西巷。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祀孔子。至此,书院已初具规模。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tang音躺)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莅任之初,以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重视学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还在全省选拔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学习。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课堂测验2—3次,由山长主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