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头馍,蒲城(读kèng)蒸(gēng)馍拿称(kèng)称(kēng)这句方言土语,在外地广为流传。一是它具有西北黄土高原那豪放的秦韵,非常风趣,具有地方特色;二是说明蒲城特产的椽头蒸馍广有声誉。早在清朝时,大学士王鼎就用家乡的椽头馍招待过林则徐及朝中大臣,使其名噪京华。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来西安时,曾指名要吃蒲城椽头蒸馍,后将此馍定为贡品。杨虎城在任陕西省主席时,常以家乡椽头蒸馍招待同僚,犒劳将士。民国初,在日本留学的本县城内学生,想吃家乡的椽头蒸馍,家中便给其邮寄几斤,经过二十多天,到了日本打开邮包之后,椽头蒸馍的色泽如初,外表不裂,醇香扑鼻,甜香可口。因而,蒲城椽头蒸馍誉满三秦,驰名全国。椽头蒸馍出产于蒲城县城内,其他地方均不具备加工条件,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别具一格,风韵独存:形如椽头一截,边缘棱角齐,清秀美观;色白如雪似玉,整体色纯无杂,光洁鲜亮;味道香甜可口,缓嚼慢咽细品,余味无穷;质地硬而酥,掰开齐茬,不掉渣屑。真可谓:“不吃不知道,一吃终生忘不掉”。如今,勇于创新的蒲城人在椽头蒸馍的基础上,还选用鲜鸡蛋、精练植物油、食盐、黑白芝麻、小茴香等配料加工的石子馍、棒棒馍、油酥馍,黄而不焦、香味扑鼻,入口酥脆,久放不霉,营养丰富,具有消食、健胃之功效,为家里食用、旅游携带、馈赠亲友之珍品。
蒲城椽头蒸馍以其形似椽头而得名,至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甚至还有说唐王朝为五陵春秋祭祀都献椽头馍的。因为史无记载,谁也无法确定其渊源,但也可以说明很久很久以来,蒲城蒸馍就很闻名。外地人取笑蒲城的方言,常有一句:“蒲城(kēng坑)蒸(gēng庚)馍拿秤(kèng)称(kēng坑)”,其实这只是蒲城兴镇一带的乡音,并非蒲城有代表性的方言,但它足以说明蒲城的蒸馍是外地人眼中首选的食品而声名远扬。
蒲城椽头蒸馍是以渭北优质小麦和洛滨之独特水质为原料;具有馍白皮展、外酥内嫩、数日不裂、营养丰富、甘香盈口的特点。其制作方法别具一格,蒸馍时不用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盘揉,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故而成为人们宴会待客,馈赠亲友,外出旅游的必备美食。
椽头蒸馍制作时对面团的揉搓挤压工夫十分重要,据说揉捻成形前需用杠子排压八次,大杠子压了,小杠子又压。那案板紧贴的墙上,打有一个洞,专门用来支撑压面杠子,压杠子时,人坐在外边一头,使出全身力气挤压那面团,一遍又一遍,直至柔软光润,不见缝隙时才能搓成长条,切成圆锥体馍坯,然后,大头向下,置于热炕上,加盖棉被,待自下而上发过原体高的一半时,将小头朝下继续发,发成圆柱体后上笼,用大火蒸熟,这样一锅喷香的椽头馍便可出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