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崇正镇(今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去宝鸡96公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l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绵、续、罗、纱、绢、绮、绣等各类纺织品。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崇正镇(今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去宝鸡96公里。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l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绵、续、罗、纱、绢、绮、绣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桶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据专家考证,法门寺不是建于阿育王时期,也不是建于东汉末年,而是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忧王寺)。
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实寺”。《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并序》记载:“隋朝置之,名成实寺。大业五年,僧不满五十人者废之。此寺从废入京师宝昌寺,其塔故地仍为寺庄。”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代佛教、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宗李渊改名为“法门寺”。法,是由梵语“达摩耶”译意,指佛法;门,有可入义、能通义;“法门”指诸法之门是畅通的,劝人信仰佛教,进入妙法庄严路。取意于“如口来开法门,闻者笃信”,“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的”的佛典。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任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位住持。唐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政府化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二十四个院落的宏大寺庙。主要有天王院、净土院、罗汉院、地藏院、吉祥院、左会院、真身院等。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开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现,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第二次迎奉佛骨。宫廷主持佛事活动僧人智忄宗、弘静向高宗建议再示法门寺佛骨,高宗救准前往开发,并赐钱五千、绢五十匹以充供养,后又赐绢三干匹作为造佛像、修宝塔的资金。佛指舍利再现人间时,道宣律师目睹手摸,他这样记述它的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这就是1987年4月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掘的四枚舍利中的第一枚舍利。当年高宗将这枚舍利迎请到皇宫里供奉,武则天舍衣物市绢一干匹,“为舍利造金棺银停,数有九重,雕缕穷奇。”直到龙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门寺塔中。这次迎佛骨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奉献最多的一次。
武则天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崇佛法。长安四年(704年)冬,她令僧人再次迎请法门寺佛指舍利入宫供养。舍利进京城时,“万众梵香,千官拜庆,人们竟相施舍,“顶缸指炬者予先,舍财投宝者耻后。”文武百官出城相迎,皇家乐队,列队奏迎。武则天在宫内“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法藏捧持,普为善祷”。京城内外沉醉在礼拜的浪潮中。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衰败,统治阶级更加利用宗教作为维系其统治的手段。760年,肃宗第四次迎请法门寺佛指舍利并赐给法门寺金银器具、金祸架裟、擅香、琴瑟像等物品。790年德宗兴起了第五次迎佛骨的活动,“倾都瞻礼,施财巨万”。宪宗在元和十四年(819年)不顾韩愈的谏劝进行了第六次迎奉佛骨活动,“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立充施者。”
韩愈当时任刑部侍郎,他看到佛教势力愈来愈大,寺院享有免税免役权,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影响国家收入,毅然上书《谏迎佛骨表》,反对迎请佛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当时礼佛浪潮席卷朝野,宪宗听不进劝谏,将韩愈贬到潮州(今广东潮安县)任刺史。韩愈满腔悲愤地写下了《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的千古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