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位于今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东经108°34′,北纬34°36′的武将山上。山巅海拔1038米。属关中唐十八陵之一,东揖昭陵,西望乾陵。1956年,国家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陵为唐肃宗李亨(711—762)陵墓。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以山为陵。东与九旧街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
爆发“安史之乱”的次年(756),李亨即位于灵武。在位期间(756~762),为了平定藩镇的叛乱,借兵回纥,于至德二年(757)秋,收复长安、洛阳。由于任用宦官为观军容使,致使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忧惊而死,葬于建陵。建陵依山为陵。
陵区由陵园、下宫及陪葬墓区等组成。陵园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楼基址间距计,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陵墓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石刻。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763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驼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陵园西南2.2公里有一处长110米、宽70米的建筑基址。当为下宫遗址,与《长安志》“下宫去陵五里”所载基本吻合。陵园南偏西约2公里为陪葬墓区,原有封土6座,有汾阳王郭子仪、开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1961年调查时尚存3座,今复查,两座已无存,仅余汾阳王郭子仪墓1座,亦近夷平。据《文苑英华》所录墓志,华州刺史李怀让亦陪葬建陵。
建陵原有城垣,迄今可辨。据1983年8月重测,东垣长1449米,西垣长1317米,南垣长1371米,北垣长879米,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城垣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门外各有石蹲狮一对,今尚完好。石狮前方均有土阙一对,阙距约50—134米,高约4米。
朱雀门内正中有土台一座,是“献殿”遗址,长约40米,宽20米,面积800平方米。建陵石仪摆布在由南向北的山陵御道(俗称石马道)两旁,有圆雕、线雕、浮雕,镌刻工艺均极精湛,其中翼马造形更为突出,是关中唐代各帝王陵园中石刻保存较为完整而且数目最多的一组。
土阙一对。在御道口东西两侧。东阙1974年平整土地时被夷平;西阙高4米,底径10米。两阙相距约500米。
华表(墓表)一对。西侧华表早年倾仆沟底,东侧仍竖原处,八面体柱形,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地面至顶端高7.4米,通身下粗上细,略呈梯形。每面均宽0.43米,隐约可见有线刻花纹。表身上端覆八棱盖一,盖上又以盘形承托一球形顶。
翼马一对。高2.05米,长2.1米,胸宽0.95米。挺胸伸颈,俯首竖耳,鬃鬣下垂,体态英俊,立于石踏板上。最下层石座宽1.66米,厚0.3米。
鞍马五对。面饰络,辔头,项下系铃,剪鬃垂尾。鞅輶坐鞍,障泥俱全。马膝以下埋入地内,露出地表的鞍马身高1.2米左右,长1.78米,胸宽0.34米,臀宽0.64米。
鸾鸟一对。鳞甲被覆,尾羽下垂,作回首望态,是建陵石仪中唯一的高肉浮雕。
石人十对。左边文官,高2.2米,头戴束发冠,着广袖袍衣,佩环,着云头履,双手(左上右下)执圭于胸前,神态肃穆雍容;右边武将,高2.2米,高冠,广袖袍裙,腰束甲带,着云头履,双手并握剑柄,剑尖着地,相貌庄重威武。
石狮四对。内城四门各一对,一般高1.5—1.7米,胸宽0.6—0.7米,座高(两层)0.64—0.65米,突睛平视,鬣毛下垂,毛端环卷。四肢前直蹬后屈曲,雄姿腲腇,蹲于长方形石座上。
司马门北另有石马三对。现仅留西边一匹,已残,仆倒在马座西北两米处。鞍缰残迹尚可辨认,残高0.9米,残长1.48米,宽0.87米,厚0.25米,系青石雕刻。东边石马已全毁,仅存马座残迹。两马相对,距离20米。
为了保护好这批文物,1957年县人民政府曾拨专款对陵前地面遗存石仪进行整修加固,同时为清立陵碑修了砖碑楼。该碑位于献殿遗址中心偏北处,碑高(地表以上)2.68米,宽0.9米,正面竖书三行:左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立”,中楷书“唐肃宗建陵”,右楷书“大清乾隆岁次丙申(1776)孟秋”。碑背面下部镶嵌小石碑一,记述修复建陵石刻情况,下题:“1957年12月3日礼泉县人民委员会立。”
建陵陪葬墓
宝应二年三月,章敬皇后(唐代宗生母)迁葬附建陵。
礼泉旧志载:建陵陪葬名位有二:尚父汾阳王郭子仪;国公李怀让。《旧唐书》载:“建中二年(781年)诏故尚父子仪敛以衮冕,赠太师陪葬建陵。旧令一品,坟高丈八,诏特加十尺。”
有关国公李怀让陪葬事,按《文苑英华》有常衮华州刺史李公墓志铭云:“广德元年九月三日薨于华州军府,即以其年九月四日陪葬建陵。”故知建陵应有李怀让陪葬之墓。
经实地调查,山陵西南约四公里处的昭陵乡赵家围墙村北有墓冢一座;山陵西南约四公里处的坡杨村境内另有墓冢五座。其中之一,残高3米,疑为郭子仪墓。墓碑倾倒在冢东南约75米处的一条南北向胡同的东岩上,碑高2.3米,宽0.95米,龟座长1.1米,宽1.17米,厚0.5米。碑为明末毕懋康所立。碑面组刻楷书三行:右上“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毕懋康立”,中“唐汾阳王郭子仪之墓”,左下“礼泉知县因其志建”。根据礼泉旧志记载的因其志在职年时推知,碑当建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间,唐(郭)碑何时失毁,已无从稽考。今碑系明代辅立,故为赝刻也,亦即“赝碑”。
以上赵家围墙村北和坡杨村境内的六座墓冢(其中三座已无封土堆)均在建陵陵园域内,当属建陵陪葬或附葬墓。除郭墓有碑可据外,余冢埋葬何人,无据可考。至于李怀让冢,目前更难觅定,有待他日考古发现。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初名嗣,封陕王。开元四年(716)为安西大都护。十五年(727),更名浚,徙封忠王,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十八年,为河北道行军元帅,曾派军抗击契丹。二十五年(737)太子英被杀后,次年立为皇太子,二十八年(740),更名绍。天宝三年(744),又更名亨。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第二年,安禄山进攻长安(今西安市),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北上甘肃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东北25公里),被拥立为皇帝,建元至德(756—761)。宝应元年(762),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太子李豫(代宗)。李亨由于忧惊,四月十八日逝世于长生殿,年52岁,庙号肃宗,翌年三月庚午葬于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