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的长城,据史籍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在县境东部修筑长城。公元前355年,魏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割让上郡15县(即今陕北榆林一带)给秦国。于是秦国也在上郡沿边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迫使匈奴向北退却150多公里占领河套地区,并在黄河北岸把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陕北遂为内地,称为“新秦”。到了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突厥大举入境,发兵40万,突破了长城线,纵兵在上郡掠杀,于是隋王朝开始重新修筑陕北长城,先后5次用民工148万人,历时23年。这些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至今已很难寻找,只是在某些段落偶尔可以看到痕迹。
府谷现有长城是明代所筑,当时称为“边墙”。据史籍记载,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延绥榆林大扰。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延绥巡抚余子俊奏准朝廷修筑边墙(即明长城),率领将士4万多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三月,修筑而成。这条长城东起清水营(今县境北),西至花马池(今定边县西北),全长约700公里。境内长城东起墙头角,与山西省河曲县内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乡陈峁村,与神木县境内的长城相连,其间经过麻镇、大岔、清水、赵五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等乡镇的地域,全长100公里,计有长城墩台155个。城墙全用土筑成,城墩底座为石条所筑,城墩墙面用砖包砌。现长城墩台几乎全被拆除,长城北侧由于长年受西北风雨冲刷,大多形成坡状。长城南侧仍坚固挺立,夯土层清晰可辨。长城线上的转角楼、龙王庙墩台保护较好,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而举世瞩目。它作为中华民族龙的象征腾空而起,距岭摧涛,气象万千。它以轩昂气概,勇于冲突一切之势,遨游于茫茫中华大地中,使得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使得龙的传人为之亢奋。县境的长城,据史籍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在境北部修筑长城。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位于府谷县麻镇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在陕西省府谷县境内的高原之上,形成于明成化年间的古长城在历经了五百多年的风雨之后,虽仅余些许断壁残垣、零星烽火墩台,却依然伫立在这片沙漠与高原交汇的地带,守望着脚下的土地,体味着沧桑变换。陕西省府谷县位晋陕蒙三省区交汇处,古时为边防要塞。明成化年间,为巩固边防,阻挡外族南下,延绥镇都御史率众修复魏、秦、隋时遗留的古长城,形成了当时的明长城,府谷境内明长城全长二百余里,共有长城墩台196个。由于受自然侵蚀及人为活动影响严重,苍茫古老的长城墙体和烽火台如今已渐渐化为平地,依稀可见主体城墙的地段只有四五公里。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这是位于府谷县麻镇的明长城遗址
这是位于府谷县麻镇的明长城遗址
这是位于府谷县麻镇的明长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