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古乐,又称“集贤香会”。
周至县志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南集贤为东瀛和西社两部分,当时是皇室大型宫殿区。东瀛是皇帝的行宫,西社为百姓聚居地。因中南山风景秀丽,沿途山水屈曲蜿蜒,皇族常来此游玩、狩猎,闲时由西社人奏乐,传留下盛唐乐舞。
唐代歌舞繁盛,按民族国家将其划分为十部乐,即:宴乐、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勤、安国、康国、高昌,按演出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站会(即集贤古乐的坐乐和行乐)。
陕西周至县南集贤村人口约万余,由东村、西村、新城区和北街村四个村组成,清朝时有36旗,现有32个队。
1798年嘉庆年间(1796-1820年),白莲教一部由城固县和洋县一带进入集贤村杀人,死七千余人,致村中河流成血河,时称杀河(即现村中南北大道之地)。道光年间(1812-1850年)道光皇帝御旨祭祀,遂形成皇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和二月二十三到二十八举行皇会,由村长读祭文,并进行秧歌、社火表演和鼓乐演奏。集贤社火很火爆,正月初二年青人开始光膀子叫阵,多在正月初八到十五正式演出,包括马社火、车社火、竹马、秧歌和鼓乐。
集贤鼓乐源于隋唐,隋时杨坚由长安去仙游寺途中经过集贤村时传入。唐时安史之乱时,宫中一姓王乐人避乱至聖寿寺传入集贤村。现今集贤鼓乐分东西两社,共有乐人80余名。原乐人均在80岁以上,省文化厅为将这一鼓乐保留下来,划拨专项资金购置了乐器和服饰,培训青年,并组织在西安、北京、深圳和德国等地上演。
集贤鼓乐的乐器分打击和吹奏两部分。打击乐器有鼓、锣、镲和梆等。吹奏乐器有箏、阮、笙、管、笛、簘、琴等。服饰有古装和唐装。乐曲分行乐、坐乐和韵曲。行乐有:红沙;路由;满园春等。坐乐有:梢板;歌章;天发芽;霸王鞭;四季平安;南吕一枝花;破阵;群英宴等。韵曲有:柳青娘;朴灯蛾;葫芦峪;茶叶词;九条龙赞;四合四;点点小;深沟担水;耍社虎;三拿业;德胜令;官门子;九九艳阳天;十板头;坐帐;石榴花;斩狐狸;打棍;柳生芽;水龙峪;粉红莲;过潼关等。
集贤古乐受隋唐宫延音乐熏陶感染,演奏形式和乐谱与唐宫廷音乐一脉相承。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和笙、管、笛等吹奏乐器与古筝、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浑然一体,构成集贤古乐庞大而复杂的配器结构。乐曲体系完整,博大精深,分“三吕四调”,曲目有念词、打扎、耍曲、鼓段、套词、赞、鼓拍等,并配有唐舞。被誉为“皇家梨园弟子”的历代老艺人哎心沥血、代代相传千年真音旋今不绝。
集贤古乐有很高的音乐文化考古价值。国内外专家、教授实地考察、录音整理、翻译成册、亲临指导,使之日臻完美,娓娓动听。
集贤古乐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调演,受到极高赞誉。1953年国家音协、陕西省音协派专家杨萌浏、李石根来集贤研究收集、整理集贤古乐乐谱及其它历史资料。1962年陕西音协派李石根、武文斌、何军来集贤挖掘、抢救、整理集贤古乐。1979年分别参加咸阳地区西北五省群众艺调演。1983年接待日本音乐专家岸边成雄演出。1987年随西安古乐演出团赴京参加亚太地区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学术研计演出,并为123个国家驻华使节演出。2001年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领导陪同德国音乐专家来周至对集贤古乐进行学术研究、拍摄、编导节目制作。2002年5月参加西安市“红五月音乐会”获一等奖。11月,赴德国柏林交流演出;2003年参加“癸未年重阳节公祭轩辕皇帝”典礼活动;2004年5月,参加西安市“西安鼓乐”抢救保护领导小组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 ——与无形遗产”“文博之夜”西安鼓乐赏听会,获一等奖。2004年,西安鼓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赴江西赣洲参加“客家文化节”演出。2005年6月赴京参加原声黄河——百名农民演绎中国古代音乐史诗暨向文化部作西安鼓乐抢救保护演出,2006年,集贤古乐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音乐专家前来悉心倾听,又有十二个国家的留学生慕名而来聆听鼓乐,交口称赞集贤古乐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音乐的活化石”、“中华之瑰国宝”!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集贤古乐,我们制定了发展规划和保护措施。发展规划:1、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组织专家整理一套完整的《集贤古乐》资料和乐谱资料。2、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国家、企业、海外人事投资,全面包装《集贤古乐》更换服装,增添乐器。3、邀请音乐专家对《集贤古乐》曲谱、舞蹈编排进行加工包装。4、培养新古乐手100名,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招聘。
保护措施:1、建立以集贤领导,文体局领导,集贤村领导为领导成员的整理、挖掘、保护《集贤古乐》的组织机制。2、成立“周至县民间艺术表演团,把发展《集贤古乐》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建立保护发展《集贤古乐》为目地的文化市场的营运机制。3、建立现有老艺人、年青人、专家步调一致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4、每年拨出一定经费用于《集贤古乐》老艺人的生活补助。5、县政府和镇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经费,对《集贤古乐》进行抢救、保护、包装、使其焕发时代风彩。
近年来,《集贤古乐》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表演,受到很高赞誉。1979年参加咸阳地区西北五省群众文艺调演获一等奖。1987年随西安古乐演出团赴京参加亚太地区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学术研讨演出,并为123个国家驻华使节演出获二等奖。2004年5月,参加了西安市“西安鼓乐”抢救、保护领导小组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与无形遗产”、“文博之夜”西安鼓乐赏乐听会,获一等奖。2004年3月被陕西文化厅授予“古乐之乡”荣誉称号。2005年古历正月11-15日在大唐芙蓉园参加“区江之春文化旅游周”演出获得一等奖。